五年内高考全国I卷诗歌鉴赏比较分析
作者:佚名 时间:2007/8/8 15:06:5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117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彀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1、伯石: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2、野次:郊野。3、棰:鞭子。
1、 这首诗可分为几层?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这道题属于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2、 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
考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的思想内容。
05年高考: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润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这里是考察写作技巧的。
2、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这道题是考察表现手法的。
2004年高考: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考察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技法。
2003年高考: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中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考查炼字。这也属于表达技巧方面的。
2002年高考: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考查修辞,属于表达技巧方面。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题,可以看出考察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居于绝对优势,其次是思想感情和思想内容,再次是层次划分和层意。
先看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这类题的答法。
2005年的第一题: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考察的是修辞手法,我们就抓住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来答:这句话很明显是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那么我们就抓住对仗的特点来分析:对仗是在同一位置上对得严密,分析时就要注意这一点,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完以后,最好还要把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答出来,这样才能完全概括答案。这一道题,答案中没有给出对仗的作用,但如果我们在具体答的时候,尤其是比喻、拟人、排比等,一定要答出其作用,其实就是表达效果。
2004年的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细节?这道题是考察表达技巧的,但也是考察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先从表达技巧入手,再进入思想内容,再进入思想感情。是答这个题的步骤。抓的细节是“行人临发又开封”(细节),而这一细节的引发点是作者看到了秋风四起勾起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思想内容),于是用这一细节表达作者内心难以尽述的对家乡的思念(思想感情)。
2003年的高考题:考察的是炼字,炼字也属于表达技巧。答题步骤是:先把这个字的本意答出来,再把这个字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全句答出来,再说说表达效果也就是作用。看这题,可以这样作答:第一步,咽,受阻塞而不通畅;冷,本为名词,作动词时作使动,使……冷;第二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咽在这里是泉水受到大石的阻挡而流通不畅,涡流回旋,日色在青松林里也显得阴冷了下来;第三步,咽和冷两字从声音和色调感觉几方面来传达出山林中幽静阴暗孤寂的意境。这样,虽然与参考答案从字面上看不太一样,但已经抓住了答案要点,完全是可以得满分的。
2002年高考试卷:
折柳,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意象,是考察学生对古人习俗的了解。也是考察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答题应先答折柳的来由,再答折柳在句中的意思,再答折柳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一定要结合全诗的思想感情来答了),所以看似考察思想和思想内容,答题的步骤等同于炼字类的答题步骤。可以这样作答:折柳,古人有送别时折杨柳表达依依惜别之风俗,而这里是旅人听到了《折杨柳》这首曲子以后,自然而然生发出的一种惜别怀远之情,也就是思念家乡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的引发点是从听到《折杨柳》这首曲子得来的,所以“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再看2005年的第二题: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是考察表现手法的,而且很鲜明地指出了从景和情的关系入手来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只要有景,就一定有情。所以分析时一定先抓景,最后归结到情,就可以了。春行一路,所见草繁茂旺盛,水东流复回环往复,繁花满树,自开自落,小鸟啁啾,自唱自啼,无人欣赏!(这一步是景,把全诗景全部加发概括,然后要往情上归结),表现了春光已逝,伤春惜春之情溢于言表(或者说是空有一身才华,却无人赏识,自唉自叹也可以的)。一定要记得先景后情,景一定要把全诗所写之景照单全收,最后归结到感情!这是这一类题的答法。
2006年高考: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
这个也是从个体到整体的。先答竹石的意义:竹石都是田园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意象,所以有竹石出现的地方当是田园生活最为浓厚的地方(竹也是一种人格的象征,但是也多处于田园或是深山老林里比较高雅幽深的处所,从诗的具体内容来看,很显然不是深山老林,而是田园家庄)所以,这里应该田园生活的一种代表。也是作者心中一种生活方式的寄托。再看第二问:厚于竹薄于石,这是个开放的题目,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什么叫做言之成理,不是信口开河,一定要结合诗的内容来答。以对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为答题的原则,不想看到牛践踏竹子,石头比较坚硬,可以承受牛的抵砺(肯定);竹石都是田园生活的一种象征,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所不愿意看到的(否定)都可以。
2006年第一题比较简单,不再专题分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