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与《兰亭序》帖

作者:老 城  时间:2007/8/26 8:09:2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454
  我向往绍兴,因为那里是个盛产豪杰、文化巨匠的地方,密集得让你透不过气来。因为爱好的关系,我还是最想去绍兴的郊外,去一睹因“流觞曲水”而诞生《兰亭序》的灵地,默默地面向嵊州金庭,拜祭王羲之的在天之灵。 
  王羲之享誉天下,成为书界的玉皇大帝被无可争议地尊为“书圣”,当然有“贞观之治”的皇帝李世民独尊大王的始作俑了。唐太宗之所以为王羲之倾倒堕入情网,是因为王书“尽善尽美”的缘故。他倾倒的情状到了发狂的地步,亲自作的《王羲之传论》说:“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这已经是非一个皇帝所应该为的了,更有将王氏书法搜刮殆尽之势,即责令内府收集王羲之书法,竞得三千七百余纸,就是没有《兰亭序》。王氏家族也视为传家之宝,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和尚手里,正当贞观年代。即使是皇帝召见,即使有杀头的危险,也没有将《兰亭序》交出来。唐太宗用了很不光明正大的手段,演义了“萧翼赚兰亭”的故事才骗得到手。尽管赚兰亭疑似抢劫,唐太宗却不抠门,令当时的大书法家们摹写数本,以供近臣为楷模。《兰亭序》真迹随着唐太宗的驾崩,而被作为殉葬品进了昭陵,越发让人对这部作品产生了更多的期待。 
  我知道《兰亭序》的故事在孩童时代,是奶奶给我讲的。奶奶为嫁到了王氏而得意,她的名字里也有“书”字,我不知道奶奶的父亲是不是酷爱书法。奶奶爱讲“三国”,她老人家讲的“三国”故事是真正的故事,是《三国演义》里所没有的。后来我长大了念了点书读《三国志》,也没有找到桃园结义时关羽陷害刘备的任何线索。我就纳闷,奶奶是不是特别会杜撰。待到我在野史中见到萧翼赚兰亭,才知道奶奶讲的《兰亭序》的故事并非杜撰。 
  上至帝王下到百姓,都对王羲之那么着迷。唐代诗人刘禹锡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纵横捭阖,凌霄踏地,宗为哪般?我是在成年以后才看到印刷品《兰亭序》定武本和神龙本的,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法书,让人更得琢磨,原作到底是怎样的呢?就临摹本来说,又传达了作者哪些信息。一个杰出的天才之作必有他鲜为人知的漫长过程,宏大的宫殿非一日之功。一本书主义,一幅画主义,终究是哗众取宠的理论。《兰亭序》是书圣宏大壮丽楼宇般作品的屋脊,若是仅仅拿下那楼宇的屋脊,几不能成立。更何况,那不仅仅是“工”的时间与空间的延伸,还有更多的文化、智慧、科技、人生、人的品性的内容。 
  天下的王姓发祥地有两大主脉——太原王和琅琊王,王羲之家族属于琅琊王,原本出自姬姓,由周灵王太子晋繁衍而来。王羲之的人生是暴风骤雨的激荡——公元313年,匈奴首领刘聪的军队攻破了西晋的都城洛阳,俘虏了怀帝,被毒死,316年,西晋军队再次被打败,愍帝投降。民间说“龙浅沙滩受虾戏,虎落平阳受犬欺”,大概说的就是这皇帝父子。愍帝被解押到平阳,受尽了凌辱,刘聪打猎,愍帝执长戟开路,在宴会上为客人斟酒,雨天撑伞,刘聪上厕所,愍帝拿着马桶的盖子,忧愤之极导致自杀身亡。 
  王氏家族在匈奴攻破洛阳后随大批贵族南迁潮即迁居建康,按照史家比较公认的说法,王羲之时年10岁。由于公元317年东晋重建国,在此前后丧乱至极的朝野急需人才,因紧要关头有鼎立之功,又王氏家族先前即与司马睿相善,王羲之的族伯王敦为大将军,从伯父王导拜了丞相,形成了王与司马共天下的局面。大臣于皇帝,看你的功劳有多大,是在什么时候功劳大。当朝廷处于危卵境地,当然是功劳越大越好,危难之际更需要挽狂澜于既倒;若是相对和平,就得看皇帝的气度和近臣优劣了。若是皇帝身边是满腹经纶以天下为公当信条的饱学之士,皇帝有可能做出利国利民的事情来。若是小人当道,皇帝被非君子所包围,他不当昏君也难。王氏的逐渐被排挤,由亲密无间到疏淡,由信任重用到嫉恨,就是皇帝逐渐昏庸的过程。 
  王敦兵权在握,权力大得让皇帝不得安生,元帝司马睿已经有意忘却当初,终于下了逮捕令,王敦即以清君侧为名起兵于武昌。王导为人谦和,这等事情当然是他始料未及的,即率领全族人众,日夜伫立在宫门请罪。王氏家族没有被满门抄斩,是王敦被置于死地而后生的铤而走险成功。 
  王羲之从少年到青年,目睹了惨烈与动荡,“吾素自无廊庙志”深植于他的血液骨髓之中不断繁衍。然则,望族出身,使他不出世也难。在经历了漫长的官宦生活以后,到了公元348年,被委任为护军将军,永和七年为会稽内史、右军将军,这已经是公元351年的事情了,时年48岁。他对君臣的期望值过高,恨不得帝王都是尧舜,臣子个个如同管仲、乐毅、姜子牙,有了矛盾即如廉颇、蔺相如。他期望“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而现实却是“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不痛心悲愤也。”虽然他政绩突出,也曾冒着生命危险开仓赈济,也曾禁酒节粮,也曾进言一系列改革,可是,终于还是导致了他辞官归隐。 
  永和十一年的《告誓文》透漏了这样的信息:“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实际上,他去官退隐的决心是无法动摇的了。 
  导致王羲之辞官的一个公认的直接原因是与王述的矛盾。王述字蓝田,扬州刺史,管辖会稽。这个人性子急迫,比如他吃鸡子,就拿筷子扎,扎不着便大怒,扔到地上,见鸡子没有粉碎,还敢在地上转动,他觉得鸡子在向他示威,又去踩踏,没有踩着,只好用手捉住,放到嘴里咬破就吐。似这等牲口似的举动令王羲之鄙视,他说蓝田的父亲就这样粗鲁,何况儿子。王羲之辞官已经是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时年52岁。 
  在王羲之当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与辞官归隐之间,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诞生了,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仍然难以磨灭,那就是古今莫二的法书《兰亭序》。 
  每年的春秋两季是行修禊礼的季节,逐渐成为风俗,人们集聚在溪边借水消除灾祸,祓除晦气,以求得吉祥。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王羲之邀请文义冠世的文人雅士谢安、孙绰等42人,在兰渚山麓兰溪江畔聚会,饮酒赋诗。心中的不快与忧伤,官场的郁闷与无可奈何,都可以在清流激湍的洗涤中予以消融。还有对人生的参悟与抒发,对自然的赞美,对释道文化的认同与理解。“羲之自为序以伸其志”,王羲之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下了永垂千古的序言即《兰亭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看人生之短,人世间的万状,感慨良多。“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如果没有那么丰富的经历,没有那么大的情绪起伏变化,没有他人生经历与个人性情的矛盾与冲突,我想,他这篇序言一定不会这样的精彩,笔墨也好,文章也罢,莫不如此。在我粗略翻检了历史之后不得不说,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王羲之写出这样富有文采和思想深度的文章与如此精美绝伦的书法作品则是必然。 
  王羲之是个理想主义者,这终究要使他成为 艺术上追求完美主义的艺术家。但是,如果你过多审视《兰亭序》的时候,除了尽善尽美,除了“就中‘之’字有二十许,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如有神助”,还有更多的信息残留在临摹本之中。据说王羲之在书写《兰亭序》的时候到了心手两忘的程度,可谓一挥而就,事后想写得再好一点,重新抄录“百数十本,无如祓楔所书之者”。文章文采飞扬,书法用尽善尽美已经难以形容了。可也不难看出,在平和圆润的书法作品中,仍然有不可遏止的悲愤与忧伤,笔墨情绪昂奋、激愤、激昂、激荡,求完美而不可得的躁动,追求与现实之间的企图沟通等等。“崇山”后脱“峻岭”,“或因寄所托”的“因”,“悲夫”前两字和“夫”字,“斯文”的“文”,都有明显的涂抹。说到底,这是一部草稿,但是,就是这草稿,让千百年来历代书家刻意追求一字不错的书法相形见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