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与《兰亭序》帖

作者:老 城  时间:2007/8/26 8:09:2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465
  1984年,嵊州的周乃光先生将研究王羲之故事的专家陈玮君先生的专集转赠与我,在我脚踏实地走在绍兴的大街小巷之后,寻找王羲之的信息的情绪就更加浓烈。说不定哪条路上就有他的足迹,他曾经在哪里逗留过。尽管鲁迅故居那么让人亲切,尽管我坐在乌篷船上荡悠悠,尽管在沈园看到了陆游的“红酥手”的“手迹”,还在咸亨酒店吃了茴香豆喝了黄酒,心却已经到了“兰亭”那个地方。 
  离兰亭还很远,一股商业气息扑面而来,到处都沾染着兰亭,体现着一代书圣留给后人的恩泽。街道两旁都是文化店铺,青年们蘸着“金墨”学着王羲之的样子在扇面上默写《兰亭序》,金光闪闪,非常精美。我不知道王羲之如果在世会有怎样的感想,是喜出望外,这么多人重复他惟妙惟肖,还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笔者”那副成竹在胸般又闲散的样子,活像饱学之士,见了游客只是笑笑,决不刻意兜售他们的“杰作”。 
  景区有个院子,专门雕刻着历代名家“临摹”的《兰亭序》。我看了以后愕然怏怏,这些名家们自己的作品未必不好,甚至很精彩,然而这所谓的临摹,就真的让你不知说什么好了。“临摹”保持了原来的涂抹,也保持了脱字旁补,让人不禁哑然失笑。当初的复制,保持原作的点点滴滴,是为后世楷模,到了《万岁通天帖》,不惜双钩填廓,都是起到复印机的作用,已经是复制了。而如今临摹复制品还有必要假装写错吗?还有必要故意脱字旁补吗?我想到满街的“金墨”本,看着这满墙的“临摹本”,就想到了街肆的龙井,模样有点,味道有点而已。伟大的杰作都是高温高炉,我们就尽情享受它们的温暖吧!我们就一饱眼福吧!切记,离它们远点儿,不然的话,你就会成为焦土一块,或者化为灰烬。 
  多么想瞻仰《兰亭序》真迹啊!可是,世人总不能为了看一幅书法挖开昭陵吧!尽管这幅作品是那么独一无二。在书法史上曾经有过传说,说大书法家钟繇之所以成为里程碑式的人物,是他看见蔡邕的《笔论》在韦诞处,急得他捶胸三日,以至于吐血。韦诞死后,掘墓而得。王羲之十二岁就看《笔论》,后来才成为书圣的。现在蔡邕的《笔论》在各种版本的图书中均有收录,也没见过谁成了里程碑,谁成了书圣。历代书家,但凡写得像点样子,必声言上追二王,尤其是当代书家,动辄就说自己以二王为宗。可是,现在地上天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已无片纸真迹。你追什么追,到哪里去追啊! 
  原本已经在昭陵沉睡,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带入陵墓作为陪葬品,《兰亭序》的命运会不会也像王羲之其他法书那样消失在这个喧嚣不宁的世界呢?
  《散文百家》2007年第5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