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论语》,如沐春风

作者:佚名  时间:2007/8/29 20:36:2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111
  浙江省今年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为《论语》,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深感欣慰。现将本人多年学习《论语》的一些心得体会,整理出来,以和同仁交流。
  尊民与愚民
  当年“批林批孔”时,说孔子的一大罪状是看不起劳动,看不起劳动人民。《论语》里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批判者说这是孔子轻视劳动,污蔑劳动人民的铁证。当时觉得批得还很有道理。如今咀嚼回味后,滋味大为不同。从当今的眼光来看,孔子的话无大错,倒是樊迟在犯傻。孔子是干什么的,他的抱负是什么,他将教给学生什么难道樊迟在投奔他之前没有考察过吗?孔子曾说:“君子不器。”他老人家办学是为了培养治国平天下,使天下走上正轨的国家栋梁管理人才,而不是开高职院校,农林大学,培养专业人才。孔子本来就不想教这方面的东西(并不是孔子没有这方面的学问,因为据他自己讲,他出身低微,故多能“鄙事”。农业之事,他不是知道一点的)樊迟一时兴起问这样的知识,不是自讨没趣吗?所以孔子待樊迟一出门,就讲了这原委:我这孔家店,卖的是礼义信,有了这些东西,天下的百姓、各路的人才都会“襁负其子而至”,哪里还会用得着自己种庄稼?
  与之相关的还有一句话,孔子还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不是在鼓吹愚民政策吗?老百姓只叫他做就是了,不能要他知道为什么让他这么做。当时认为孔子这么说的确很反动,可是现在才知道对这两句话康有为,梁启超另有解释。他们认为孔子绝对民主,这两句话应是这样标点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知识有了,就可以由他们自己决定事情,如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要教育他们训练他们。我觉得康梁的解释更有道理一些。作为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神圣使命就是使“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他怎么会搞愚民政策呢?搞愚民政策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是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李斯之流。学生曾经请教孔子治国之道,孔子说第一步:富之,第二步:教之。儒家是读书人,是文化的继承者,他们怎么会就说愚民的话呢?孔子还是有一句话“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当年也被批得很凶。我做了二十多年的教师后,倒觉得此话很有道理。“上知与下愚”,即天才与白痴,世上都是极少的。对这两种人,教育能起的作用是不大的,他们是不移的,很难改变的。上知与下愚是两个极端,现代科学证明都是由基因缺陷形成,而对于正常的人们,如要成才,就靠后天的教育。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也。”教育是能改变人的,教育不是万能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可造之才,孔子的话一点也没错,而这么伟大的孔子也没把自己看作天才,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妇女与小人
  当年批孔子时,除了批他污蔑劳动人民,看不起劳动以外,还有一条是歧视妇女,污蔑妇女。《论语》里有一句话:唯女人与小人为难养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做了多年教师以后,对这句话颇有些心得。孔子自然不应该把妇女与小人相提并论,但在孔子那个时代,妇女接受教育的机会极少,所以总体上讲妇女更近于“小人”。“小人”与“君子”相对,然而在那个社会,能被称为“君子”的人也不多,所以孔子实际上把大多数的男人也骂了。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其实是人性的弱点,原本无男女之别。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尊敬。一般的人往往对身边的人尊敬不起来,就是这道理。做了多年教师,天天与学生打交道,也慢慢觉得孔子的话不假。有些年轻教师一毕业就做班主任,自己也只是个大孩子,没几天就与学生打成一片了,亲密无间,没过多久,学生的人性弱点就暴露出来了,班级的纪律渐渐管不住了,我没少这样的老师。还有一些教师,少年老成,走上讲台就是副道貌岸然的样子,雄踞学生之上,学生与他的关系越来越差,极端还会与之对着干。所以做教师的除了要有一颗爱心之外,还要讲究一点方法的。还是孔子讲得好,好教师应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教师应该以人格、爱心感动学生、影响学生。
  法律与人情
  法律依乎人情,但有时与人情有冲突。报载,连杀十人的邱兴华潜入大山后,我们的警察在抓捕过程中是充分利用人情的。每天有三名警察护送疑犯家属上山,在疑犯有可能出没的地方用扩音器喊话。邱的大女儿告诉记者,父亲留给她印象最深的是警察带他们上山,噪音颤抖着一道山梁一道山梁地呼喊:“爸爸,我和妈妈还有弟弟来找你了。你已经被包围了,你快出来吧……”女儿一想到这事,就觉得心里特别难受。而在最后的抓捕中,早就表示愿意配合警方的家属看到公安人员奋力抓捕自己的丈夫、父亲,他们一拥而上,一边哭叫着一边撕扯干警,试图阻止对邱兴华的抓捕。这使我想起论语里的一段话:“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我原来一直以为孔子的话有悖法治社会的精神,现在想想,孔子可能考虑的更深一些,在孔子那个社会,维系社会的是亲情。一个人如果不讲亲情了,象文革时候那样,父子、夫妻、兄弟“大义灭亲”互相揭发批判甚至武斗,那么这个社会将比没有法律更可怕了。事实上类似邱兴华案的破案手法在国外大多是被禁止的——且不说除非情势所迫,警方不得不在亲属在场时暴力抓捕嫌犯,而且,公权机关不得迫使亲属配合办案,亲属有权拒绝作出不利于自己亲属的证据,并可以隐匿犯罪亲属。“亲亲相隐”这种看似悖谬的法律规定,恰恰反映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对任何社会都占极少数的犯罪人群的惩治,绝不能以大多数人的亲情泯灭、良心沦丧为代价,否则就是对社会更深刻、更长久的损害。我们的法律乃至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是否应该作一些修正,去特别呵护人们内心最柔软也最脆弱的亲情?
  读书与做官
  我是在批判“读书做官论”的口号下,完成基础教育的。当年批判孔子时,首先要批判孔子的读书做官论——“学而优则仕”,即读好书是为了做官。然而前半句“仕而优则学”却不被提及。后来才知这个优也不是解释为优秀优良,而是指充足富有。子夏是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而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做官不忘学习
   做官不忘学习,学有余力才去做官,强调的是学习,这跟读书是为了做官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古代我国读书人倒是一门心思为的为做官,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但考取功名以后,做了官,名扬天下,仍不忘读书,公余之暇,不离书房。我国名垂史册的文人,有几个不是做官的?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做的都是大官。欧阳修、苏东坡一生不官,一生读书作文。可是当今社会,读书固然不仅仅是为做官,但做官的仍是读书人,都是考上公务员的。然后一旦成了公务员后,还有几人认真读书的?南怀谨先生说现在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牌。”我们要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各级官员首先要带头,各级官员如能“仕而优则学”,社会风气也就会有大的好转,建成学习型社会也就为期不远了。
    
  爱人与立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什么是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富有爱心,是仁者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一个好老师的根本要求。成功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学生充满爱心。能推已及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全国师德标兵黄静华说:我时刻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使我对学生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少了一份失落,多了一份希望。教师纵然有千方万法,万变不离其宗。其立足点在于对学生的爱,在于以“以先知觉后知,以后觉觉后觉”的责任感,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者胸怀。教师要完成“立人”大业,先要有爱人之心。
  孔子的仁爱思想,也是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源头。《论语》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但仁者爱人也不是做老好人。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好人应该让好人说好,坏人说坏。“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是立人之本。
  孔子的一生是好学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是充满诗意的一生。孔子永远是我们的道德楷模,人生榜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其为人也。发愤充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尔。”圣人的光辉跨越历史时空,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子孙,这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天不生仲尼,万年如长夜 ,圣人思想的光辉首先应照亮教师的心房,我们或许成了孔子那样的万世师表,但我们想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必能从孔子那里学到许多东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