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90字。
浅论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洛阳市伊川县实验中学 郝灵超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从学科特点入手,针对教学对象有情感、有个性、有兴趣、有创造力的特征,努力构建人文精神的完整体系,致力于“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其个性特长,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充分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学生由兴趣面发现自身闪光点,由培养闪光点而激发其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学习,发挥主动,寻求共鸣,教学相长,全面发展。
一、眼界大开,兴趣倍增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应发挥的作用,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口语交际能力训练。针对“课程标准”要求,我在教学中探索出一种“五分钟开眼界”活动,即在教师上课前利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发挥特长,展现自我,分十六个小组轮流进行成语故事演讲、诗文朗诵、课文表演、新闻消息报道等,并进行比赛与奖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最初只是胆大的几个敢上台,也是轻声朗读一首小诗或讲个小故事,后来达到人人敢上台,内容也由简单的朗诵发展到成语故事表演、课文精彩片段表演、电视节目模仿及自编自演教室里发生的事。连潜能生也有了创新与提高的机会。
二、 寻求共鸣 激发主动性与创造性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已经不是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要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伊川实验中学使用教材的课文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各个方面反映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记得一位英国作家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互动。语文教材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形式所构成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再发挥想象去进行再构建、再创造。学生在阅读作品时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时,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愉悦感。因为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呼情”,只有用教师和作品的真情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高尔基笔下的童年的朋友之情;背影中的舔犊之情;曹操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