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幽默”同行
作者:遂平县一高 陈国胜 时间:2007/8/31 22:35:4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52
走过几年的教学的艰辛路。略识教育之艰辛。深感教学过程中,坚实的知识基础固不可少,伶俐的口齿、流畅的谈吐不可或缺,灵活的教法是重中之重。而所有这些离开了火热的“激情”,离开“向上”、“乐观”的处世态度,就像缺水的植物——蔫了。那还能有生机!
因此,我坚信,“乐观、向上”是教学的第一要素。用自己的乐观去感染每一位同学,成了这段教学中我追求的目标。我时常告诫自己,要牵住“幽默”的手,带幽默上路,分享给每一个爱学习的同学,一定要用“快乐”开拓他们的思维。
要使语言变的睿智,幽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他需要长期的苦练,更需要坚定的积累,还要大胆的迁移。要搜集得认真,筛选得仔细,运用得恰当,方能语惊四座,话入人心,为此,我先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思维的角度 2.词语的选用 3.环境的设置
4.表达的方式 5.表情的运用
一、新出“幽默”,“思维”为重
本该苦口婆心的说教,一旦换一种方式,不妨照直说下去,不但显得风趣,还为让人接受。例如许多交通广告都这样说:“为了您的安全,请中速行驶”,这样说未尝不可,意思明了,语焉恳切,可是呆板,不惊人,回首率低。更含蓄深情一点的劝告还有“司机贪饮一杯酒,亲人悲流两行泪。”但总是真情有余,风趣不足,那么,换一种思维方式会怎样呢?试看:
(1)美国西海岸一条公路的急转弯处一种牌吉曰:“如果您的汽车会游泳的话,请照直开,不必刹车“。另一拐弯处写道:“假如现在你还不想拥抱上帝,请将时速减至30英里。”
(2)北京某段公路有些告示牌:“您要知道,汽车不是一下子能站住的。”
(3)美国长岛公路路口:有一块交通告示牌写着,“电线杆自卫时,会给汽车和司机带来伤亡。”
(4)国外一辆满载复印机的货车在某公路上行驶,车上贴着一醒目的告示:“小心驾驶,阁下无法复印。”
还有一些车尾交通广告,采用拟人手法,善意地劝告人们小心开车,防止碰撞:“别吻我,烦着呢!”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操作中有些句子讲解,有些句子让学生补充。最后我总结到:“这些幽默风趣的,让人忍俊不禁的语言,会让司机在紧张的行驶中获得轻松的感觉,在枯燥的旅行中发生会心的微笑。从而使你明白深刻的道理,获得深刻的启迪。”
看似这些标语与语文课无关,有远扯之嫌,可别小看这些只言片语。2002年的高考许多考生大跌眼镜,就与平时这类积累太少有关,为了更好理解,我让学生做了以下几个题:
1.禁止攀折花木,违者罚款
除了脚印,你什么也别留下,除了照片,你什么也别带走。
(高考题)
2.禁止在楼梯内打闹。 (三项规定)
多一声喧哗,少一份温馨。 (校科技楼语)
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俗语)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你的任何付出都会有结果。 (校科技楼语)
此题一出,学生做得津津有味,兴趣大增,事后,我想,是这些幽默的语言激励了他们。
二、修辞“妙用”,意味隽永
正是修辞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作家手中的妙笔,才开放出多姿多彩,情调各异之花,我先搜集了如下资料。
1.“宋寨主轻轻咳嗽一声,比我马二栓打个炸雷还响。”《李自成》
2.有人把一个钱看得比磨盘还大。 魏巍《东方》
3.我们四川还有人用牛粪作燃料,至于那些又臭又长的文章,恐怕连牛粪都不如。 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然后,让学生整理,妙用修辞,而忘境顿出的语段。“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举出了很多。
1.山睡在水的手心,月亮睡在天空的酒窝里。
2.雁点青天字一行。
3.风雨淋湿我的歌声的日子。
4.鲜花是太阳的儿子。
5.燕剪春风,莺穿柳浪。
6.寂寞的时候,我常把记忆挂起来,晾干。可那让岁月开始生锈的泪水,偏偏又急急追来,苦苦纠缠。
三、巧用“环境”,气氛轻松
谈了贾平凹的《好读书》,对那深化主题的幽默诙谐的语言,玩味不已,“手上何必戴金银,金银是矿,手链也是矿嘛。”“好读书者就得受穷。心用在书上,便不投机将广东的服装贩到本市赚个大价,也不取巧在市东买下肉鸡针注了盐水卖到市西;饭盒里也不捎工地上的水泥来回家修下浴池…”这数落“好读书”者“不懂得生活”的诙谐之语,似贬实褒,既赞叹了读书者的高洁品德,又讥讽了那些投机取巧,损公肥私的丑行。诙谐之语引人自醉。我又精心挑出以下几个故事:
有一天,郑板桥到一位姓陶的朋友家去祝寿。正逢滂沱大雨。他刚一进屋,主人就捧出文房四宝,请他写些贺词之类。郑板桥亦不推辞,挥笔就写下“奈何”两个字。人们围上来看,都不解是何意。郑板桥接下去又继续写下两个“奈何,可奈何”,众人立即哗然,主人神色也很尴尬,不知郑板桥搞什么名堂。正在群情疑惑之际,只见郑板桥笔走龙蛇,刷刷地写下了下面三句诗:“今日雨滂沱,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至此大家才如释重负,众口称赞郑板桥能即景赋诗,才思敏捷。特别是在“奈何,奈何,可奈何”这种大煞风景的句子之下,摄情入境,即景抒情,竟能刻意翻新,反贬为褒,堪称奇才。
究其底,作者摄景入情,肆意的铺垫蓄势,突然抖出主旨,平中见奇,更胜一筹。这可谓平中出新的经典例子,类似写法还有:
写行人的离别的诗,有多少哀婉断肠,缠缠悱恻之篇,令人肝肠寸断,挥之不去,欲罢还来,而直抒胸臆的成分太浓了,难免给人以“腻味”之感。于是老中出新的这首诗,就颇值得玩味:“东边一棵柳树,南边一棵柳树,西边一棵柳树,北边一棵柳树,纵然柳丝千万条,哪能绾得行人住。”如此大胆的递挽法“非凡夫俗子所能刻忘求得的,他是生活的高度提炼,又是情到深处的自然释放。
纪晓岚嘲讽群臣的诗更是此类典范,“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当众臣还在为前面两句的“平庸”而指指点点的时候,随口咏出的“惊世”妙言让群臣汗颜,而无地自容。“刺”虽不多而刺到痛处。真可谓陈中出新,新“意”逼人。
还有朱元璋的“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二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破残星与晓月。”
诚然,写文章要流畅自然,挥洒自如,不雕饰,不造作。苏轼说“文理自然,姿志横生”。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王国维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这些无疑都是至理臻言。真正优秀的文章当像苏轼所言:吾文如万斛涌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听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只有这样,才能不拘泥于成法,才能从丰富多彩,纷繁芜杂的事物中抓住它的不同的特征,随物赋形,写出新意。但人们又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平中见险,平中见新最可贵。
打工仔用汗水换来的钱回家盖房,讨高楼,已是司空见惯,有人不盖房,而同攒下的几万元买了辆农用小汽车。这一件事,似乎没啥新意可写,因为买汽车不是捐给集体,还是为了自己。可汤国基却有新解:“小伙子能不像其农村青年一样有了钱盖房,找对象,而是先买车跑运输,等有了钱之后,再考虑结婚盖房。这是农村青年在积累、消费与发展观念上的崭新变化。于是就有了先后被多家报纸刊用的《不讨老婆,不盖房,打工仔攒钱买汽车》的报道。
从平中见异,是思维开拓的方法之一,既需要教师的引导,又需要学生情感的积淀,校教师节晚会上一小品《母爱》,其辞恳,其情烈,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很多同学被其真情打动之后,不再思考它的表现结构。第二天,我适时点拨;女儿长大后发现自己非父母亲生,这样事太多了,这种构思更不算新颖。而这个故事的感人之处就在一向认为自己是亲生,感觉到妹妹是累赘的哥哥,竟也是“捡”来的,这一平实故事中不平的一转,作品内含不知丰富了多少倍。这简短的几句提示,能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个作品。
这些只是我这项工作中的一部分,还要从句式的选择、表情地运用等方面去努力探索,也许这些做法还很不成熟,但只要我们努力去选取那些鲜活的材料,牵着幽默的手上路,定会激活我们的课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