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别人读书
作者:汪彤 时间:2007/9/15 22:58:1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31
列宁的光辉著作《哲学笔记》,就是由列宁在读哲学书籍时写的批注和笔记汇编而成的,这部著作被公认为是马列主义哲学的经典巨著,真是难以想像,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也会成为一代伟人不朽的著作。
看看列宁的读书方式其实也和我的没有什么不同。列宁读书喜欢作批注,他经常在书页空白处随手写下许多评论、注解和心得体会。有时也在封面上标出值得注意的观点,一旦读到具有较高价值的书,他就作笔记,还在封面、扉页上写下书目索引,以便应用时查找。如果在书中看到好的见解、好的素材,他会不惜力气地一一抄写下慢慢欣赏。
巴拉斯读书和列宁不同,他读书在作阅读笔记时,先要确定需要的信息,然后找书和文章中的相关内容,把文章中读到的信息和观点与听到、想到、看到的联系起来,这就组成了他读书笔记中充实的内容,笔记中应包括关键词、关键词组,标题和小标题,但没有必要大段地摘抄精彩内容,因为如果不是爱不释手,认真做好了出处标记,书籍还可以查阅得到。
杰克•伦敦的短篇《热爱生命》据说列宁看过一百多遍。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到列宁看此文时是如何作笔记、如何吸收文章中的精神实质,使之成为自己生活和前进的动力的。而被称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的杰克•伦敦,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读书方法。
杰克•伦敦15岁离家去谋生,做过牧童、工人、水手,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景物,听过许多故事,一部经典《马丁•伊登》是他自己人生经历的缩影。读过《马丁•伊登》的人,一定不会看不清楚只读过几年小学的杰克•伦敦是如何完成他艰辛的创作历程的。他的写作,他的成功是伴随他辛苦的劳作生活和勤学不辍的读书生涯而进行的。有人这样描写他的读书:“当他遇到一本好书时,并不是用小巧的撬子偷偷撬开他的锁,而后窃取其中的内容,而是像一只穷凶极恶的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吞掉书的肉,舔尽书的血,嚼碎书的骨头,直到书所有的文字之美和精神力量成为他身体中的一部分。”如果能在《马丁•伊登》中看到马丁•伊登是如何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睁着狼一样的绿眼睛在昏暗的灯光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书中时,我们就不能理解这样的比喻了。“马丁•伊登”所有困苦和欢乐的读书经历就如一面镜子反映了伟大的杰克.伦敦读书的方式。他常把读书笔记作在卡片上,放在家中任意显眼的地方,以便加深复习巩固,当写作时,那些读书卡片上的笔记就会从卡片上跳出来为他服务。“‘马丁•伊登’是作家们必读的教科书,从那里能得到读书、做人的更多心得”这句话有不及而无过之。
我了解到的几个人,他们就是这样读书的。读书在于勤奋,但也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当读书的苦差事变为美事,如饮美酒、品香茗时,那一定是把书中的营养彻底地吸收为己有了,那么,快速地提高也就是一件非常容易和自然的事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