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学生搭建沟通古今的桥梁

作者:□王登明  时间:2007/10/4 14:22:3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32
  当前的语文教学,确乎是春花烂漫,各种理念、模式、方法,异彩纷呈。大家为了展示各自在新课程下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创新精神,往往在形式上八仙过海,标新立异。比如,把课桌摆成几个小组,同学们在组内议一议,再由一名代表到全班发言,以示合作学习;或者,学生代表上讲台,发言、板书、表演、辩论,甚或把听课人拉入讨论圈,师生主客直接对话,其乐融融,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把课堂活跃成一场话剧……这些时尚的花样中,不乏与内容有机统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对教学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对此类形式,就应当热情支持积极效仿,因为任何内容都要由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反过来,如果在热闹花哨的形式下面,学生在知识能力上无所收获,那就失去了形式的意义。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学生得了到什么,文言文教学尤当如此。 
  文言文教学向来把词语放在首要的地位,这是正确的,因为文言语汇是学生阅读的拦路虎,不排除它,学生就无法领会文意。那么怎样排除障碍呢?这似乎不难,因为现在文言文辅导材料随处可见,老师学生都可以凭借资料把字句的意思串下来。课堂上,老师把词语解释得和资料一样精确,学生把词语抄写得和老师一样规范,然而一碰到生文章,老师讲的、学生抄的顿时失灵了。为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以一当十,触类旁通。 
  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呢?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所潜心实践的就是,帮学生搭建一座沟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桥梁。如何搭建呢? 
  其一是诵读积累。因为通过“读”来积累活的语言材料,增强语感能力,才是最可靠的。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读”的意义作了最生动具体而又最概括的描述。它告诉我们,最便捷有效的是从语言实际学习语言。比如教儿童学说话,母亲都是直接从活的语言入手,从最简单的语词“妈妈”、“吃”、“要”起步,让孩子在识记中自己慢慢悟出语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种教学法使儿童在四岁左右就能掌握基本的日常用语;没有哪一个母亲是从理论入手教孩子学语言的。过去那些读私塾的人,他们并不知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也不知道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等术语,但你随便给他一篇文言文他就读得轻松自如,理解得灵动透辟。何也?因为读的多,语感能力强。应该说私塾老师从母亲教儿童学说话的常识中悟出了“读”——这种最便捷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对此不应当不加分析地一律贬斥为“死记硬背”;同时,不能胡乱贬低“记忆”在人的智能中的意义,应当充分认识到,记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记忆,一切能力都无从谈起。在这个基点上着力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和能力。这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正道。 
  当然,我们今天课程门类多,文史哲数理化样样都不能少,不能像私塾那样读古书,我们所能做的则是把有限的篇目尽量学精一点,多背一点,活的语素多积累一点。我教文言文一直很重视学生的读、背、默写,凡要求学生读的,我自己首先背诵默写。有一回在督促一个班的学生读《赤壁赋》,一个学生站起来,玩笑似地说:“老师,你会背《木兰诗》吗?”我明白他的心理:你熟悉高中,我偏偏给你来个初中的冷题考考你。我微笑着说:“给我一张纸,一支笔,我就在你这儿默写。”写完了他去翻书查对,连标点符号都没有错的。他服了,嗣后他读书比以前自觉了。 
  其二,课堂教学中,不是简单地给词句作注解,硬性地要求学生识记,而是把重心放在“知其所以然”上。具体做法如下: 
  (1)在词义理解上建立两个联系——古今联系、课文与生活联系,让学生自奋其力,推出结论。操作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孙权劝学》里的“当涂掌事”,书上注解“当涂:掌权”,可是“涂”和“权”有什么联系呢?因为“涂”通“路途”的“途”,即道路;而“当”就是“处在,掌管”,你看,公路上设个收费站,车子走到那儿,标牌一挡,司机就要自动缴费,因为收费员“当道”——“掌权”呀。就这样从“通假”再联系到现实生活,自然就深入浅出地明白为什么“当涂就是掌权”了。再如,“蒙辞以军中多务”,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说,就是,吕蒙用军中多务来推辞。“以”就是用。“辞以军中多务”是定语后置,可初学文言文时不便以术语来讲解,却又要让学生在直观上明白,这就要把文言拉进他们的生活。其实广东就盛行这样的口语——“你走先”,这不就是“你先走”“你前面走”嘛,古今一沟通就豁然明白了。还有,“见往事耳”,“往事”指什么?我让学生想一想“你们学的科目有没有属于‘往事’的”,他们想到了历史。我紧接一问:“那么,见往事是什么意思?”“了解历史!”答案就这样深入浅出了。这又是一种沟通的路子:把古文生活化。 
  (2)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或曰“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其理由正如《察今》所说“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例如《木兰诗》写木兰筹办军备的四个分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其表达艺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描述手法,一个是修辞格。在描述手法方面,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想不到点子上,老师可以把这四个分句改成一个简单句——“木兰到处跑着去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然后让学生把它和课文原句相比较,看哪一种好,好在哪里。当学生只能说课文上好,但说不出好在哪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举出给朋友代买东西的例子,分别用概述和分场景描述两种表达方式来向朋友转述自己是怎样尽心尽力的。看哪一种能让朋友感动。两种方式一比较,就明白了:分场景描述能够把你的辛苦、劳碌、紧张,展示得生动具体,使朋友如临其境,感激不已;而概述同样的内容却显得空洞抽象,没有感染力。这时侯再回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学生就体会到,这种铺排的写法,能够生动表现木兰筹办军备的紧张、繁忙和劳碌。从修辞上,可以这样提问:木兰是不是到北市只买骏马,别的看到了也不买;然后再到西市只买鞍鞯……每个方位只买一样东西?当学生回答“不是”之后,老师就可以顺手套用诗句格式,让学生说出:到东市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到西市也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到南市、北市还是买这些。作者为了又具体生动感人,又不重复累赘,就采取一种方法——前面描述过的后面不再重复,后面要描述的前面避免出现,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互文”。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找出同类例句,进行赏析,以加深对“互文”的理解。 
  (3)温故知新,同类归并。比如“之”的意义和用法,在“忽啼求之”里是代词,代指书具;在“借近旁与之”里代指仲永;在“仲永之通悟”里,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泰山之阳”的“之”是偏正短语中的结构助词“的”;“顷之”的“之”是音节助词,无实义……对于“之”的这些义项,如果单是把它记下来,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一遇到语言实际照样茫然无措;要切实理解“之”的这些意义和用法,就要指导学生把学过的有关“之”的意义和用法的例句集中起来,加以梳理。梳理之法就是把同一用法的例句归并到一组,从语言结构和句意的分析中悟出词义和用法的来由。明白词义是由句意决定的,而规律是由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揭示的,并且,有比较才有鉴别——就像一对双胞胎,你分不清他们谁是谁,但你把他们放到一起,仔细比较,就辨认清楚了。同样的道理,只要把同类例句归并到一起,词义的原由就豁然明白了,而且不同义项的区别也一目了然。所以理解词义必须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多年的实践证明,坚持积累,新旧联系,同类归并,是通悟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的重要思路和方法。 
  (4)组词法。文言词语基本是单音词,现代汉语普遍是双音词,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是由文言的单音词演化来的,循着词语演化的这个轨迹,我们常常可以运用组词法来理解大量文言词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兵:兵器、武器,再从‘兵器’和‘武器’中选出‘武器’一词就行了”;“战:战斗,战争,打仗”;“善:善于,擅长”;“弊:弊病,弊端”;“赂:贿赂,讨好”。都可以通过组词,或组词后再选词,来理解词义,疏通句意。通过组词练习,我们不但可以理解文言词义,还可以逐渐加强文言与现代语词的对应能力,扩大文言和现代语词的储蓄量;并且还可以发现,文言的单音词演变成白话的多音词,随着词汇的丰富,所对应文言词的义项减少了,而增加的新词正是由原文言词的义项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文言的单音词正因为是单音节,才具有丰富的义项;而白话的双音词正由于是双音节,才使义项减少。这和数学里“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作一条直线”的道理是一致的。 
  以上是追求一种文言文教学的效应,即在词语理解上给学生搭建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企望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能够走得比较坚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