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三”惹谁了?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0/19 11:44:3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28
回家后赶忙翻开成语词典,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成语里不光三和四有这个问题,三和其他任何数字只要一碰头,基本上贬义多,褒义少。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一大堆,像,“三长两短”、“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头两绪”、“三姑六婆”、“三推六问”、“三灾八难”、“三教九流”……还有“三令五申”,字面上虽没有贬义,但分明是指政令推行不下去,所以也未必是个褒义词。
问题应该出在“三”上,“三”究竟怎么了?百思不得其解,只要到网上去查资料。我查到《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赵陈写的一篇文章,考证了“三长两短”的来历。文中说,“三长两短”之所以指灾祸、事故,是因为其出处与棺材有关。《礼记?檀弓上》中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 原来,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所以才有“三长两短”这种说法。
参照这个办法去考证与“三”有关的成语,当然也可以解释“朝三暮四”和“三教九流”的渊源,因为这两个成语中,数字都是实指,是有来历的。但是“三心二意”、“不三不四”、“三灾八难”呢?这些成语里的数字都是虚指,硬要把它们往实里说,不是不行,但基本上属一家之言,难以让人信服。
我想,解释一些语言现象,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是很特殊的数字,它往往表示数字的极限。《道德经》中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到三就不往下说了,后面就是无穷大。《曹刿论战》中也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四呢?没有了。民间也有一种说法叫“在一在二不在三”,意思指对于犯错误的人,可以原谅一次、两次,但第三次就是容忍的极限了。我们说“再三”强调,不说“再四”强调,可见,“三”已经到头了。
所以,中国人喜欢用“三”说事,好像提到了“三”就提到了一切数字。另一方面,中国人的习惯,喜欢成双成对,喜欢整五全十,而“三”是一个奇数,不齐整、不规矩、不稳定、不饱和,因此传统上人们习惯拿“三”来指一些不好的事。久而久之,有“三”的成语就变得贬义越来越多,褒义越来越少了。
三、【素材积累】
早晨,一只山羊在栅栏外徘徊,想吃栅栏里的白菜,可是它进不去。
这时,太阳东升斜照大地,在不经意中,山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它的影子拖得很长。“我如此高大,定会吃到树上的果子,吃不到这白菜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对自己说。
远处,有一片果园,园子里的树上结满了五颜六色的果子。
于是,它朝着那片园子奔去。
到达果园,已是正午,太阳当顶。当时,山羊的影子变成了很小的一团。“唉,原来我是这么矮小,是吃不到树上的果子的,还是回去吃白菜的好!”于是,它怏然不悦地折身往回跑。跑到栅栏外时,太阳已经偏西,它的影子重新又变得很长很长。
“我干吗非要回来呢?”山羊很懊恼,“凭我这么大的个子,吃树上的果子是一点没有问题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