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300字。高考成语试题设置错项的特点
田宗昌
判断成语使用之正误,是每年高考题的必考点,也是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不少考生常常在这道题上马失前踢,掉进了命题人设置的陷阱,因此,这又成为许多考生的一个丢分点、伤心点。除了平日多注意积累、勤查工具书辨析外,目前尚无有效的能迅速提升同学们判别成语正误能力的方法。不过,分析高考试题中成语试题设置错项的特点,据此按图索骥,或许能打开我们的思路,进而提高得分率。
近年来高考成语试题错项设置的特点,可归纳为“三不辨”、“三不合”两大类型共六个方面。“三不辨”即不辨词义、不辨色彩、不辨对象;“三不合”即不合逻辑、不合语境、不合习惯。下面结合高考试题具体予以解析。
一.不辨词义 是指不明白成语的实际意思,只是随心所欲想当然地理解而致误。根据误用情况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望文生义,二是一知半解。经常在这上面做文章,是命题者的偏爱。例如:
①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2006年全国卷Ⅰ)
【分析】“一念之差”的意思是一个念头的差错。多指引起严重后果的念头。“差”是差错,而不是差异、差别,命题者利用了考生望文生义的心理,将“一念之差”曲解为“一个观念上的差异”,以示农民和服装厂对“下脚料”一者抛弃、一者变废为宝的不同态度。由于有这样的语境干扰,考生容易以误为正,掉进陷阱也就在所难免。
②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2006年全国卷Ⅰ)
【分析】事情在将近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这是成语“功败垂成”的意思,它常含惋惜意味。“垂”是接近之意,这是准确理解该成语时不可遗漏的一个关键字。但大多数考生恰恰忽视了这个关节点,只注意了其他三个词,这样,该成语在他们的眼里就成了“成”“功”失“败”的意思。此处的陷阱,很有迷惑性。
③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2004年湖北卷)
【分析】“差强人意”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