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木兰不用尚书郎”新解的启示
作者:华罗庚实验学校 马云 时间:2007/11/1 22:41:5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051
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世人大都认为木兰的这一行为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勤劳谦逊的品质,同时这本身也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我教了好几轮《木兰诗》了,还是第一次有同学敢对传统说“不”字。我热情的表扬了该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同时也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木兰不用尚书郎’是不是木兰不慕功名利禄吗?觉得不是的请发言。”学生们就此各抒己见,有的说:“俗语说: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闯天下,女人在家相夫教子。女人一直以一种柔弱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中。尤其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人更是藏之于东山,束之于阁楼,不肯轻易出头露面的。” 有的说:“中国传统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并要女人三从四德。这‘三从’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在同学们的激烈讨论中,我作了如下的结论:虽然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平。但环境变了,木兰何去何从?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论功行赏的大典礼中,由于她是一个女子,不配得到自己应有的荣誉。她只有辞受封爵,走上解甲还乡的惟一道路。
我并没有就此罢休,因为我还要进一步的延伸,揭示大的社会问题。于是我接着又问:“通过刚才的讨论,试想,我们又能从木兰身上看到中国女性怎样的一个命运呢?”经过三五分钟的讨论后,有同学举手了,有的说:“古代有这么一句话‘妇人之随夫,如花之附于枝,枝若无花,逢春再发;花若离枝,不可复合。’这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真实写照。” 有的说:“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承受着君权、族权、父权、夫权四座大山,无论她的地位如何,上至国母皇后、贵妃,下至丫鬟、娼妓,这种局势是无法改变的,即便在武则天当政的时期,也是如此。” 有的说:“在那个时代,男子可以娶妻纳妾,皇帝可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平民也可三妻四妾,在外自由寻花问柳;对于女子,则需要她们三从四德,从一而终,不得抛头露面,更谈不上偷养汉子,否则,将面临的最严厉的惩罚。”
但又有同学冒出一句:“那梁红玉、穆桂英不是称之为女英雄吗?这又是怎么一回事?”这又引出了新一轮的争论,……。最后归结为: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否则女性的命运又会是另一番模样。
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讨论,大家就有了新的结论:“木兰不用尚书郎”,却要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既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符合新的课程理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愉快的学习。这是我的教学体验,与同仁共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