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2009
作者:济源 吴晓 时间:2007/11/4 7:28: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20
我很庆幸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活动,也很遗憾,人到中年,参加工作近二十年,却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不过,这也已经是够幸运的了。
在我认为比较优秀的五节课,都在这次大赛的前六名(只有一节课,我看走了眼,至今也没有整明白优秀在哪里。)代表各地市的教学水平,20节课,可说是各有特点。
平顶山叶县昆阳镇中学的苏广宇老师执教的《珍珠鸟》是我认为的这次优质课评选中的佼佼者。教师与学生可说是没有距离的接触,让学生不自觉地走近了一个陌生的教师,融入一个陌生的老师创造的优美和谐的课堂;典雅而不乏幽默地引导,倾听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回答又不唯学生的回答是从,处处体现出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智慧。开封市金明中学的冯锐芳老师执教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以论说文如何选择材料来证明观点为课时教学的突破口,以一个问题将课堂教学做大,由整体把握到局部分析,由研读课文材料到选择材料来证明教师提供观点的拓展训练,学以致用,由课外到课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一个角度入手,将一个问题做精,应该是这一节课获得认可的关键所在。濮阳市高新区实验学校的王国柱老师执教的《你一定会听见的》,用“读是学的基础”、“思是读的深化”、“悟使读来升华”、“用是学的落实”这样四句话统率教学,教学板块清晰,课堂思路明确,整堂课一如泉水叮咚,娓娓道来。鹤壁市兰苑中学杨丽红老师执教的《三峡》,以“读”为主线,“五读”课文。美美地读读,当堂成诵;细细地品,品出味道。还有河南油田第一中学的乔允玲老师执教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能将一篇说明文讲得如此生动,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其中。
如此等等,不一而论。
28日下午,作课结束后,回宾馆的路上,我和同行的张洁老师禁不住重又提起昨天谈论过的一个话题:我们平时的每一堂课,都上成这样的优质课,行吗?
在这20节课中,有4篇课文是文言文,却只有《三峡》一课的教学中对文言词汇的积累有较多的体现,但也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总共3分多钟的教学时间,再加上教师出示的让学生翻译的四个句子,不知学生是否真的能够像教师要求的那样“文从字顺”地“准确翻译”,也不见教师解决学生的“疑难”。不知是否达到了理解积累文言语汇的目标。而其它的三节课,无一例外地在对课文进行“细品详析”。早在新课标实施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读读背背,理解大意”即可,而这几节课俨然成了一节节“现代文阅读课”。
说到底,还是“优质课评选”的思想负担让选手们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在评选中一方面固然要展示选手自己的教学智慧,更重要的是还要看一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教材编排的目的,是否符合“文情”,合乎要求。不能因为自己擅长教学人物分析为主的课文,就“牛不喝水强按头”,硬要拿给自己指定的课文来进行人物分析,丝毫不管这篇课文是否适合这样的教学设计。
看得出来,许多人不是根据教材来设计教学,而是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教学,是根据如何能“出彩”来设计教学,置课文内容于不顾。比如一篇本该是让学生了解民俗知识的课文,老师弃之不取,却拿课文的描写手法的描写训练大做文章;本该是以品析人物为主的课文,老师或许是讲故事的高手,就在课堂上开起了“故事会”,由课内而课外,故事歌曲大串联,外加学生讲自己的“故事”。如此课堂,设计越是“精妙”,就越是离谱。
以为只要课堂“精彩”、只要设计“精妙”、只要结构“完整”,就能让评委“高评”。于是乎,下课哨声响起的时候,老师还要喋喋不休地布置作业,还要送给学生一句话。课堂上录像、歌曲频频响起,是让学生看视频,还是让学生品读文本?课堂上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也要匆匆忙忙逐一展示自己的每一个环节。岂不知过眼烟云式的展示,课堂的“有用”性又体现在那里?是要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卖给评委,还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是课堂上不懂得随机应变,还是课件设计不合理?三分钟时间居然能完成一篇文言短文的解释、翻译,而且老师不做任何的教学反馈就知道学生已经达标,那学生岂不都成了神童?老师能做到吗?
总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画圈让学生往里跳,非让学生说出自己预设的词句;不停地设置问题,让学生跟着老师转,“下面来看正确答案”。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质疑、探讨,究竟谁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台下观课的老师禁不住掌声四起。执教的老师却一脸漠然,连对学生说一句“台下老师的掌声就是对你最好的评价”这样的话也没有。是吝惜自己的赞扬,还是无视学生的表现?
……
总感觉这次优质课评选中,表演的成分多了一些,像是梨园比武,一个个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个竭尽心智展现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唯恐少了一个环节,就不足以表现自己某一方面的“才华”和“匠心”,却唯独忽视了“有用”、“实用”、“适用”这些基本的课堂教学宗旨。
期待2009年河南省语文优质课评选!
期待有更加优质的优质课!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