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要更新,实施要科学——在听专家在我校评课后的一些反思
作者:成成中学 徐鸥 时间:2006/3/3 22:13:4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62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确立,准确的把握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最基本方向和前提,这个方向可以从一个单元前的单元教学说明框和课后练习找到明确的要求,教学目标不仅要找准还要求精,一课一得。这个教师的主导地位必须明确。在这个环节上,专家对许多教师提出了诸多建议,比如本校某教师在教授小说单元的《香菱学诗》这一课时,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在小说中古诗鉴赏而不是鉴赏情节人物环境,虽说似乎能调动一些学生鉴赏古诗的积累但毕竟学生无法从这一篇小说当中获得更直观地关于古诗的技巧情感,结果教学目标定位混乱,学生在一堂课上收获不大。
讲解小说应始终围绕小说的三要素来进行,应该首先从全篇感知入手,理清情节,然后从情节中逐步分析人物,环境。没回顾情节的课堂会导致整体节奏过慢,没有充分地进入文本,整体感知,体验情感,学生的对话交流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且如果没有一个形象生动的问题在课前引出来,课堂就会如一潭死水,所以一开始要尽快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合作这样后面的课就成了有源之水了。如我教授的《药》,先疑激趣作品的创作年代继而引出相关的时代背璟,以及相关的人物和本课的关系,(秋瑾――夏瑜),进一步激活学生,从情感上和作者发生共鸣,然后谈作者对时代革命的看法,引出本课的教授重点,就是理清情节,概括情节,归纳各部分内容,理出文章结构线索。(本文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情节的结构特点)不同的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关系熟练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标题“药”的深刻含义及小说的主题。这些内容可以归纳为四个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
1:用两个字分别概括四部分内容的情节。
2:你认为本课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
3:请用图表的形式将品中的几类人物按某种关系连起来。
4:请画出作品中能反映自然景物的句子和能反映时代背景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时间大概二十分钟学生分工合作,活动结束后,可以利用幻灯来展示学生自己思想的火花,教师也可利用课件展示双线和利用板书展式自己的扇形人物关系图,思想进行了碰撞和交锋强化了效果。可以让学生谈什么是双线结构总结其规律性东西。
自然景物的句子和能反映时代背景的句子作用可以采用交谈的方法加以处理,总结景物和情节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些规律性东西,最后让学生来总结主题并且让学生来给中国革命开一副药来检测学生是
否能抓住中心。
理论再现与反思:教学,是一个交流、沟通、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由于多方参与、互动交往,往往会有绚烂的生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欲望,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学生是阅读教学中对话的主体,是直接在文本中进行意义生成和情感体验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和作者在文本中所体现的情感融为一体的时候,对话的桥梁才真正建立起来。教师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和帮助者。只有当对话的过程中出现障碍,教师才实施帮助与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组织与调控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即组织与调控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随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营造阅读期待的
氛围,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自主进行阅读实践活动。
本校一位教师在教授《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导入脱离文本,处理不当造成接下来的课堂沉闷,讨论设计让学生一组讨论一段有误,,因为割裂了文本之间的联系,学生讨论起来断章取义,并且使课堂进入混乱无序的状态,教师只好匆匆结课.我认为,
1,明确探索阅读散文的方法和弄清难句含义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
2,应以朗读为手段,以唤醒学生生命体验,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书,用多样化的读书形式(默读或分组读,两男两女读)来整体感知摸清文脉提炼作者的观点迅速把握理解讨论的方向,对提高课堂效率也至关重要.
3应有清晰的教学层次,无论是写文章还是作报告演讲都需要在讲之前与受众沟通本次讲话的内容分几个部分,在讲话完毕一起来回顾所讲的内容,讲之前做到心中有数讲之后明白学了什么.
本课可确立
1热情洋溢开门见山绚烂靓丽的凤头:
a导入激活,一开始激活学生的导语设置极为重要,而设置的激趣点应该明确具体形象.切忌朦胧含混晦涩,故弄玄虚.
b朗读摸清文脉(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总之要有目的性,读书的形式要多样化,处理好声读与默读快度与慢读集体齐读分组朗读与自由诵读,两人读与四人读的时间分配.
c提炼作者观点.
2多角立体形散神聚的猪肚:
a设置练习仿写(为结课作准备),教学中读透文本是第一要素,从文本中汲取写作的养分是另一大要素
b讨论难句,难点.(可采用将难句打在大屏幕的办法来质疑),分直接回答,讨论回答,教师点拨与对话三个回答层次来进行.在回答过程中,要不断敲响作者的主要观点.(此处是亮点,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设计理念, 可以图形结合,可以组长收集答案首席发言其余同学补充等等. )
c最后学生来总结上本课的收获,或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或是明白散文的写作思路手法技巧,或是对那个具体词句的感悟均可.
3回归主题再掀高潮的豹尾:
结课可以将仿的中心句大家齐读一遍来再一次将主题敲响.可以布置学生可以操作的作业来结课总之结课应像写作,结尾应是感叹号问号或省略号而不是呆板的句号.
理论再现与反思: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人本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习主体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进而获得相关能力为根本点和出发点,重视学习主体的参与状态和情感体验,以学论教,以得(学生获得)
论课,从这个角度出发,判别一堂语文课的好坏,至少有两点不容忽视:
第一、评价一堂有价值的课,主要是看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得了哪些感知,掌握了哪些内容,获取了哪些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能力,即学生得到了什么。在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时,传统的评价标准往往是看这节课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重点难点(教师预设的)是否突出,老师讲解是否透彻,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时间把握是否恰当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看老师教得怎么样。语文课程改革后,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看这堂课教师是否满足了学习主体的发展需要,是否发挥了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学习,并进而形成了独立的认知能力、阅读能力或思维能力;概而言之,就是学生从这节课中获得了什么。无疑地,这一评价标准是对传统标准的一种彻底颠覆。
第二、一堂好课不应以教师的预设目标是否完成作为唯一尺度,而应该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目标的生成。众所周知,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可能出现许多事先难以预设或逆料的情况。比如,在教授上述两课过程中,因为有许多学生活动的内容,那么老师事先预设的教学重点很可能在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因为讨论发言的踊跃(老师的引导与点拨要有效),致使预设的教学重点没有来得及处理就下课了。在这节课中,虽然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老师相机点拨,学生全员参加、全程参与,对小说、散文的阅读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实现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新生成。用传统的眼光看,这是一节很糟糕的课,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人本思想的角度出发,从学习主体方面考虑,你能说这堂课学生没有收益吗?!
在听专家在我校评课后,我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教学理念要更新,实施要更科学,使课文成为理解语文的窗口、使课堂成为师生才智较量的阵地、使语文成为学生追梦的乐园。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