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动人”方法之我见

作者:南川区民主乡中心校 宋玉铭  时间:2007/11/12 17:40: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21
  从教十余年,对于学生的作文,特别是议论文,总体印象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四平八稳.既体现不出新颖,又体现不出深意.读学生的议论文,就好比看医生的药单:观点就是病因,论据就是药方,一条一条的,一目了然.根本就谈不上吸引人,更不用说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不过,这也难怪学生了.因为作为乡村的中学生,他们的接触面实在太窄,除了教科书,就是为数不多的几本科外读物.虽然近年来农村家庭的电视已普及了,但学生放学回家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完成不堪重负的家庭作业.作业完成了,眼也已不能在睁了,何时有时间看电视呢?电视中所讲的国家大事、先进事迹、优秀人物也就无从得知了,这是其一。其二:教科书中向学生传授的名篇范例,给人的印象也是四平八稳的。如《谈骨气》一文,先摆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用孟子的话作道理论据,接着用三个众人皆知的事例印证孟子的话,从而证明中心论点。又如《理想的阶梯》一文,与《谈骨气》的模式基本一致。这些范例又从何处让学生产生“新颖”、“深意”呢?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学生的四平八稳的作文,心中就隐隐做同痛深感有责任、有义务改变这现状。否则,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在我们这些乡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议论文有新颖、有深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善于逆向思维,想常人不能想,发前人所未发。也就是说,再审题时,思维要朝相反的方向去考虑。别人说对你就尽量想本观点有错,然后用确凿的道理和事实加以证明,只要言只有理就行。这样你想出的道理就会“新颖”、“独到”,见解也会“深刻”。但是,逆向思维不是什么时候都可用,必须是在合情合理中,也就是不违背客观规律。例如作文题目是《个人与集体》,我们审题时除了个人离不开集体这个观点,还应朝相反方向想到集体离不开个人或者个人可以离开集体等与“个人离不开集体”相反的观点。作文时舍弃正面观点,采纳反面观点,这样“新颖”就体现出来了。
  其次,选材要大小套用。所谓大,就是指古今中外的名人名事,因为他们的知名度高,众人皆知,是经过时间的检验,能给人已智慧、启迪。我们用他,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增加文章的深意。所谓小,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经历的事和自然界中的司空见惯的能给人已启迪的现象。因为他们接近我们的生活,又经常变化。我们非常的熟悉他们,能增强真实感。所以,我们作文时就应该作到大小套用,不能都是大,也不能都是小。大了文章就显得空洞,有说教味;小了文章就缺乏说服力,是一己之见。
  最后,以叙事开篇。几入笔时不忙摆明观点,而是叙述一件与观点有关的事。这件事即可以是与观点相辅相成,也可是与观点相对立。目的只有一个,引出中心论点。事件必须要生动形象,能吸引人。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也可以是寓言、神话、传说,还可以是自然界中的奇异现象。比如作文题目是《谈忍》我们作文时就不必先摆明观点,可以这样下笔:“刮————嚓”,一辆红色奥拓快速的向一辆崭新的绿色林肯撞了去。“喂,你眼瞎了,没看到我在前面停着的吗?”“谁叫你猛然的停下了?”“我停车还要向你报告?废话少说,老子的新林肯,给刮了这么一条长口子,怎么着?”“责任不在我一个人身上,况且我的车也给刮了这么一条长口子,两相抵消,各顾各。”“放你妈的屁,老子林肯可比你这破玩意儿管钱了,今天你不赔就休想离开。”“老子就要离开”。嘟,奥拓车开走了。“格老子,欺人太甚。”嘟,林肯也启动了。“轰”,林肯撞上了奥拓,一团火光冒了起来,两车顷刻之间化为废铁。如果两车司机能相互忍让一下,结果是不会这样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忍让。如果这样开头,行文就显得较生动,观点也在叙事中点了出来,这与“四平八稳”的作文相比就显出了一定的“新颖”。
  总之,议论文教学和写作都是一个难点,难就难在“出新”、“出深”上。如果试着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教学和作文,我想还是有一定的帮助。这是我一孔之见,贻笑大方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