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恢复高考30年大型公众调查看高考改革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1/15 11:32:48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613
  

          高考改革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创新。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制度自1952年建立,迄今已有55年。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也已30周年。恢复高考不是简单地恢复了一个考试的制度,而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建,是公平公正原则的重要制度设计和社会实践。3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高考在内容、科目设置、高考时间、录取体制、录取手段、体检标准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为纪念高考恢复30年,为了解公众对高考的评价和看法,为高考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青年报联合进行了“纪念恢复高考30年大型公众调查”。通过网上填卷问答、报纸邮寄问卷和计算机辅助电话采访3种方法的全国抽样调查,其结果对于我们科学、理性地分析高考、明确改革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是高考发展的生命线
  公平与公正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观念,也是构建理性社会、和谐杜会的基本准则,更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高考制度的建立和恢复,反映了人人享有教育资源的价值观念,反映了人们对这一观念的认同和信心,反映了社会的理性和进步。高考是摈弃出身、血统、关系、户口等不公平因素而采取能力、学识、自身素质等公平因素的一种文化选择。因此,高考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公正的象征。通过常模性考试尤其是高考,使社会弱势群体有机会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改变命运。参与调查的被访者,80%以上的人参加过高考,90%以上的被访者在参加高考时,家庭经济条件都在中等偏下,尤其是农村考生,大多数人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大多数受访者并没有放弃对高考的追求。究其原因,能够继续读书深造是高考能够吸引被访者的主要因素。有三分之一的被访者认为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对于农村考生来说,高考使他们改变了身份,90%的被访者认为高考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公平、公正一直是支撑高考制度的核心理念。我国恢复高考30年来,高考改革始终没有停止过,高考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如阳光工程、网上录取、保送规模压缩、公布保送名单、二次高考、取消年龄与婚姻限制、分批次在不同地区推进“3+X”方案等,都是对公平、公正的有力推进与保障。在调查中,约50%的被访者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公平的,其中学历越高者,越认可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大多数被访者对高校自主招生持肯定的态度,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应该有限制、有选择地推进。尽管认为“腐败侵蚀高考,越来越不公平”的比例仍在40%左右,但认为腐败影响高考公平性的比例在下降。这反映出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的公平性上是大家认可的。
  目前高考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报告中,95.7%的受访者对现行的高考制度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92%的人提出高考制度要进行改革和完善。总之,反映高考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考给考生和家长带来很大精神压力。高考在让考生获取知识、改变命运的同时,也给考生和家长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调查显示,58.6%的考生在高考之前曾经因紧张或焦虑而失眠,而70.8%的考生家长在孩子高考时感到焦虑。
  2.高考对素质教育实施的影响。在我国,高考与基础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高考对基础教育具有引导和评价作用:其一,高考是对基础教育的文化素质及对考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它不可能替代素质教育全过程的评价。其二,高考的评价之所以具有权威性,是由于它和录取相联系,因此高考的科学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科学的录取要依靠科学的评价,这也是高考注重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的原因之一。其三,高考的评价具有普适性。由于高考获得的是应试者的全样本,所以其数据结论就具有真实客观反映问题实质的性质。但现实中,高考成为“指挥棒”,引领着教育目的和引导着教育过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皆以高考为中心,教与学的内容完全放在设考科目上,以考试代替评价,高考成为评价教育结果的唯一尺度。
  3.人才选拔方式和标准的单一化导致高考的“负荷”加重。高考在担负为高校选拔人才任务的同时,还对教育、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与未来的求职就业、职称晋升、干部选拔、福利待遇、职业资格等方面紧密联系,因而造成了举国大考。高考“大一统”的弊端:一是考试标准单一,长期实行“千校一卷”,一张试卷既考研究型大学的精英,又考接受职业教育的高技能劳动者,使层次、类型各异的高校无法根据自己的定位和需要选拔人才,没有真正的招生自主权;二是录取标准单一,高考分数成为录取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平时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品行修养和综合素质评价、其他能力及对社会或学校的贡献等因素。
  推进制度创新是深化高考改革的关键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考制度,涉及理念、体制、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众多的高考改革措施中,被访者认为比较成功的措施主要有网上公开录取、考试时间从7月改到6月等。此外,阳光招生和考试科目从“3+2”变成“3+X”也得到不少被访者的认可。关于高考改革的方向,70.1%的被访者认为高考改革要经过充分论证,慎重改革,不能轻易改变现有的制度。当前学历越高,越认为高考的改革要深思熟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考制度的稳定性有利于选拔人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探索综合评价、多样化选拔的招生录取机制”。在不断深化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的基础上,从促进教育民主化和社会公平的角度,高考改革的制度创新显得更加紧迫和关键。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改革,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1.根据终身教育的理念和体系,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立交桥”。统一考试是我国选拔人才的基本形式或主体形式,通过多年的实践,统一考试的公平性、高效率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但是每个人受教育的年限、环境、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以及职业理想也是不一样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上大学的人才标准而设计的。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制度分为国民教育体制和非国民教育体制。国民教育体制以学历教育为主,非国民教育体制以技能培训为主。这两种体制在教育形式之间没有相互沟通和衔接的渠道。这不仅使社会的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发挥效益,而且限制了人们的教育选择权,束缚了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好的考试,应考出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能够反映学生的兴趣、能力、潜质等,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并在某种程度上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重要的作用。克服统一考试“一考定终身”、考生精神压力大等弊端,进一步满足当今时代对以人为本、注重个性特长的选拔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关键是根据终身教育的理念,促进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呼唤着与之相衔接、相协调的高考内容、形式和选拔方式。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的差异性需求,推进多元化选拔、多样化录取的改革,搭建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立交桥”,把国民教育体系和非国民教育体系、各种教育制度和多样办学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格局和相互沟通、交叉互认的教育模式。只有摆脱高考一次性评价的压力,学生的各种才能与创新意识才能得到自由发展,每个人才有接受各种教育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的机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