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综述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1/12 9:34:0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520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是2007年考纲对诗词鉴赏的总体要求。具体而言,是要求考生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纵观各地诗词题,语言赏析、艺术手法、体悟情感都涵盖其间,可谓包罗万象、形式灵活,既侧重理解,又凸显能力。
  语言是诗词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纽带,是考生解答疑难的根本。考生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明了、不清楚,则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诗词的内蕴。07年各地高考诗词鉴赏侧重于对语言的考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浙江卷要求考生对刘禹锡的诗《乌衣巷》、吴激的词《人月圆》、赵元善的曲《山坡羊•燕子》对比阅读后,“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就是代表题型。再有广东卷对林景熙的诗歌《溪亭》“第三联‘穿’、‘数’二字艺术效果”的考查,则是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还有全国卷一要求考生阅读苏轼词作《望江南•超然台作》后,“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这道题就是检阅考生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辨别诗歌用词的妙处等能力的题型。天津卷第一问“‘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也属于明显的语言赏析题。
  年年诗词鉴赏都有“艺术手法”方面的具体考查出现,却也能年年常新。艺术手法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必用手段,我们要准确答题,必须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这三大类方面入手。“意象”属于表现手法中的一种,它是诗词借以抒发感情的主要媒介。而诗歌的意象浸染了作者特有情感的具体形象,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感情,07年分析意象也是一大主流题。广东卷第一问“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全国卷一第二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四川卷第一问“本诗(王安石《葛溪驿》)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北京卷“你读这首诗(《诗经•芣苢》),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是今年考题中“意象”赏析题的数道风景线。至于江苏卷的“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山东卷“‘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等等之类的问题,更是“艺术手法”问题的典范问题。
  赏析修辞这类题目的考查,自然也是意料中的题型。
  笔者悉数算来,安徽卷“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江西卷“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四川卷“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湖南卷“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等等,都是赏析作者情感的表现。
  变化动向:循序渐进
  笔者认为诗词鉴赏变化表现在五个方面:
  其一,选材不局限于诗词曲这些格律性强的范畴。北京卷所选择的《诗经•芣苢》是见证。作为我国最早三的诗歌总集,《诗经》的考查几乎被人遗忘。北京这次带了个好头,我们或许应该把目光放得更宽泛一些,去关注和品味汉乐府、魏晋民歌、近代诗词、当代格律诗的基本内涵了。
  浙江卷同时把唐诗、宋(金)词、元曲中描写同一意象的三类问题凝合为一炉,十分巧妙地考察查学生的能力,是今年诗词鉴赏题的又一创新。
  第三,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上自《诗经》下到毛泽东等人的词作,也应将注意力放在主要诗人身上。王安石、苏轼等等大腕诗人的作品同时出现在各地的诗歌鉴赏中,就值得注意。四川、湖南分别选用王安石诗作《葛溪驿》、《示长安君》,上海、全国卷一分别选用苏轼的《阮郎归•初夏》、《望江南•超然台作》,给我们以启示:名家名作不怕多!
  再次,设题形式悄然变化。北京和浙江的填空题、上海的选择题,就是明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两首诗甚至三首诗词曲的比较阅读仍然大有市场。浙江卷的三首“燕子”同内容作品,江西卷选用唐代高蟾《金陵晚望》与唐代韦庄《金陵图》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我们只要看题目就能猜测到一半内容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