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中文言句式的五个赋分点
作者:王辉 时间:2007/11/19 20:04:3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58
赋分点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例: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点拨: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五种,即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如“…者,…也”“…,…也”“…,…者也”的格式;②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示判断;③用“为”“是”表示判断;④用否定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⑤直接表示判断。
在具体翻译此类题时,判断句一定要翻译成“…是…”的格式,这往往是该句的一个赋分点。
赋分点二、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表示主语被动的句式主要用介词“被”来表示。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很少用“被”字表示。
例: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的“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点拨:常见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五种,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动;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③用“为”“为…所…”表被动;④用“被”表被动。
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在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这种被动关系往往是一个赋分点。
赋分点三、倒装句。倒装句主要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式的考查是每年必考的一个热点。
例: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006年全国卷)
分析:句中“未之有”是宾语前置的句式,在翻译时一定要调整其顺序。因此该句翻译为“何远自县令升为京城附近地区的大郡太守,近代还从未有过这种事。”
点拨:倒装句的翻译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然后在进行翻译。尤其是宾语前置句子的三种情况要注意识别,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提前;③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
赋分点四、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为省略句。
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2006年高考安徽卷)
分析:句中“皆得其用”省略了主语“它们”,在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因此该句翻译为“然而岁月久了,(它们)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求借。”
点拨: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既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④省略介词。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是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一个赋分点。
赋分点五、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
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句中“无乃……乎”属于固定句式,在翻译时要准确表达这一结构的语气,应翻译为“恐怕……吧”。该句翻译为“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点拨: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才能得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