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句式的难点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900字。
文言句式的难点
在考试中常见的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及一些固定句式。复习时要抓住每种特殊句式的难点或易误点。
第一.关于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这三个句子都比较容易分辨,如果提炼主干的话,都呈现“名词主语”+“名词谓语”的结构。而对下面这个句子(划线部分),有些同学就要犯迷糊了: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划线的这个句子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同学们为什么会犯迷糊呢?第一在于“是”,这个“是”是代词而不是判断词,第二在于句子中没有“者”“也”之类,而且主谓间没有逗号。可见掌握判断句,关键在于其基本特征:名词性主语+名词性谓语
第二.关于被动句
被动句分两类,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被动句的难点在于“见”。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上述两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或“见……于”,“见”后都接动词。但并不是所有“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
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很奇怪,动宾倒装!),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见恕”意为“饶恕我”。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原谅我。还有: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
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掌握。
意念被动主要通过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推断,找出动词的施动对象进行判断。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因为附操之民是被逼迫的。意念被动要求考生能理解文段,这样才能推敲。
第三.关于倒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