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00字。
高考文言句式复习
南通市启秀中学 凌永成
一、【知识整理】
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因此文言中的一般句式,如“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与现代汉语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即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这是本次复习要重点介绍的:存在于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有整体不同或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即文言特殊句式。这种句式常见的有下列四种:
1、判断句式
现代汉语的典型判断句式是“……是……”,如“陈胜是阳城人”。而文言中的典型判断句式为“……者,……也”;如同是上一句话,在文言中的规范表达方式,即“陈胜者,阳城人也。”除了这种典型的判断句以外,在实际使用时,古代还有不少以此为基础的省略式、变格式和发展式等。例如:⑴省略“者”,如“我,子瑜友也。”⑵省略“也”,如“粟者,民之所种。”⑶“者,也”全省略如“秦,虎狼之国。”⑷变格,即把“者也”连在一起,置于句末,如“(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⑸发展。是指从先秦向汉魏以后的时代发展过程中,在省略“者,也”的基础上,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以及起同一作用的动词、副词或连词(如:为、乃、则、即等)来联系主谓语,表示判断。如:“(执舆者)为孔丘”;“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梁父即楚将项燕”;“今夕是何年”等。⑹否定。即文言中的否定判断句式,通常用否定副词“非”来表示,如“子,非吾友也”,“非”相当于现在的“不是”。
2、被动句式
现代汉语的典型被动句式,一般用介词“被”放在动词前来表示,如“(赵国)白白地被欺侮”。而文言中的被动句式,往往用介词“见”放在动词前作标志。这个“见”相当于现在的“被”,如上一句在文言中的表述,即“(赵国)徒见欺”。文言中常见的被动句式还有下面四种:
⑴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君幸于赵王”。
⑵“见”与“于”的结合,构成“见…于…”式。这时“见”相当于“被”,“于”仅表示引入主动者,并把该主动者提前到“见”与主要动词之间,本身可不译,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⑶动词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为”译为“被”;或者再加助词“所”一起置于动词前,构成“为所”或者“为…所…”式。如“吾属今为之虏矣”;;“若属皆助为所虏”;“羸兵为人马所蹈藉”等。
⑷直接表示。这是指没有表被动的介词出现的被动句,识别时必须从整句的文意中去领会。所以也叫意念上的被动句式,如“兵( )挫折地( )削,亡其六郡”。其中两个空括号表示这句子虽然没有一个表被动的词出现,但从意念上领会,只有在括号处加上被动词后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