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理想主义者的挽歌
作者:张传海 时间:2007/11/22 5:27:2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33
即使在现在,对孔乙己颇有微词的人也还很多。他们认为:孔乙己的悲剧,不仅仅是社会悲剧,更是性格悲剧,是他自身的缺陷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概而括之有三:一、站着喝酒(穷人的经济基础)而坚持穿长衫(读书人的心态),不能适应现实,像《茶馆》中的常四爷一样,自食其力,凭力气吃饭,入短衣帮。二、有人请抄书,就应该安分守己抄书;然后凭一笔好字,再四处给人写写信,写个状纸,录个契约什么的。总之,发挥特长,混口饭吃,成功地活下去。可他偏偏好喝懒做。三、他还有小偷小摸的恶习,这可是有辱斯文的事情,被人打,也是罪有应得。君子固(本来)穷,但是君子应该固(安于)穷。这样一分析,孔乙己就成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典型。因为我们坚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强者雄起。
可是,我还是很喜欢孔乙己,因为,他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而,鲁迅先生就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所以,他本身就对理想主义者怀有很复杂的感情。他在《药》中刻画的革命者夏瑜,以及他所敬仰的、据说是夏瑜原型的鉴湖女侠秋瑾女士,都让人在扼腕叹息的同时肃然起敬。
孔乙己,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为一个读书人存在的。他的价值就在于自己是一个读书人,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精神寄托。一个从小就饱读四书五经的人,当然会具有“文字崇拜情结”或曰“文化崇拜情结”。孔乙己,实在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做别的,他除了身上那点儿文化,还有什么呢?
好喝,但绝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但不出一月,必然还清。品行比别人都好。比谁好?当然是短衣帮。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但落地的凤凰永远是一只凤凰。“读书人的事”,不能做的,永远不做。
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偶尔做些偷窃的事情,却只限于偷书。“亲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偷而至于只知偷书,仿佛一个一贫如洗的人只知偷馊饭充饥,这是因为,“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这决不是一个临时抓到的遮羞布。孔乙己,就是这么想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是读书人,他一直在坚守着这个身份。
因读书而穷困潦倒一生的孔乙己,被读书人世界所遗弃,又被短衣帮(不读书人世界)所取笑,但他仍然在努力,他开始在孩子中寻找知音。于是有一回问我是否识字,“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不能写吧?我教给你……”他想要找到一个位置,自己的位置,读书人的位置,文化人的位置。
至此,在孔乙己身上,甚至透出了那么一种高贵。
文字,文化,在孔乙己眼里,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媒介,而且,非常有用:“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要用。”这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目光:看到小伙计,想到的是他以后会做掌柜。那么,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突然有一天就会金榜题名。而小伙计就太悲观,太贫乏了。
而且,在孔乙己眼里,文字,文化,又是多么丰富有趣啊!单是一个茴香豆的“茴”字,就有四样写法!这种来自知识本身的快乐,短衣帮们是无法体会的,还有那个噘着嘴的小伙计。
孔乙己,其实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仰。坚持着自己的话语。他使我想到了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想到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所有那些坚守梦想的故事。他们属于过去,属于死亡。但又属于未来,属于永恒。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