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先生《冬天》教学启示录
作者:吴礼明 时间:2007/11/22 18:35: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71
李镇西先生2003年4月15日,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给他提出一个请求,希望他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热情难拒,在毫无准备,连教材都没有带的情况下,李先生上了一堂《冬天》的成功的语文课。
教这一课没有这篇文章备课资料,也没有其他任何教学参考资料。在这里,我们见不到教师那一叠厚厚的讲义,也见不到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具体步骤与课时计划分配、教学的重难点,等等严格的上课操作程序;仅仅只有一项,就是他期望“把学生调动起来,真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并说“不追求我讲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在这一节课上,我们见不到“他在紧张地回想事先准备的讲解过程,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思路和教材内容上”(苏霍姆林斯基语),因而你感受不到他(教师)的紧张;而能感受到的是被感染,是学生的积极的感知、悟得与分享的快乐。这一课最终上得很成功,给我触动很大。
我们的教学一般要求课前预习,这里没有。朱自清先生的《冬天》只是李先生随选出的一篇文章,“没有这篇文章备课资料,也没有其他任何教学参考资料”;而学生课前也无从预习,没有准备,一切都摆在45分钟的课面上。这对教师来说是一次“突然袭击”,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样。
我们细细地分析,在这一节课上,李先生其实并不期求什么,“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5分,也比老师灌给他10分强!”他注重的是在思想上“点燃”学生的“火炬”,从而让他们去领悟课文“深刻的领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他注重(教师的主要作用)“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我们见不到那种通常在公开课上为了达到所谓的效果而解决了学生“所有的问题”的“尽善尽美”,并使上课时间精确到“下课铃声正好响起”的虚伪的做法。李先生坦然地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听更多的同学谈他们的感受。”“尽管问题越来越多,但我的任务并不是把你们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我也不可能都解决,刚才同学们提的许多问题都不是我解答的。我的任务是开启你们思想的闸门,点燃你们思想的火炬!让你们真正‘读进去’。”
但这一堂课收获却是不少的。“不但学生和听课老师反响很好,而且我自己也觉得不错(教师也需要自我欣赏和自我鼓励的)。”尤其是“学生情感的闸门被大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精彩”和“独到”……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也是教师的一个大脑所望尘莫及的,更是教师的任何事前设计所无法预见的。”
其实,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许多精彩的好课不是我们依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上出来的,而是凭依现场气氛即兴发挥“出来”的。那种师生间共同感动、强烈共鸣的好课时常都带些偶然性,有些因为离开了当时的“现场”而变得可遇不可求了。
在这里,教育的目的(或具体的教学目标)不是直接达成的,而是一个间接的过程。应该说,教育过程优于教学目标,其目标不是写在教案的前头,而是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的。尤其是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有其技巧和艺术特点。在这一节课里,给人最明显的感受是,李先生实际上已经把课堂提升到了生命生长的高度,已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而使课堂有了更多的“人性化”色彩。
在这里,我们看到,教师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特质,学识的雅趣,课堂的引领,与人格的魅力上。我们看到的是,新教学模式在破除以计划为指导的机械而僵化的模式上,在更多的教育因素的作用机理里穿行。(那么,教学评价也随之在概率分布中对教师的随堂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和检测,而不是依照他的教学教案与个体的所谓计划。)在李先生的课上,他注重课堂微观而具体的操作下的“市场”性行为,突出“对话”,突出师生互动,和随机性,在课堂教学规律的指引下,让教学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依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流程)彻底地改变了过去的那种课堂表面“热闹”的做法。他时时“提醒”自己的角色,教师最终的作用只是这个“市场”管理者与调节者的角色;而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与养成品行——而不是一个会场、听堂、闹市或单口相声场。
他能够这样做,在于他有过硬的知识和学问的根柢,并有随教学的具体情境灵活变动的本领。(也就是驾驭的本领)尤其,他突出对“偶然事件”(不是指师生或生生间发生意外的冲突,而是指教学内容中出现“背离”常规的行为)“阿弥陀佛的生日”的敏感和把握,从而为这堂精彩的语文课绘上了最精美的一笔。这里让人感受很深的是,语文课堂不应当是一个由教师先定的计划样式,它应当是一个依乎教学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两者的有机的统一。在这个时候,教师更像一个主持人,他有灵机应断的敏感,他有深入开掘的企图与豫想,但他并不能替代嘉宾或邀客的思想与交锋,他的功能由过去的主宰型(包办)向导师型转化,他引导着你去思考,按照知识或学问的本身,只是到了一个关节点上的时候,学生的思想障碍过不去,他才轻轻地点化,起一个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作用。这时,他就好比一个工兵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