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30字。
功夫在诗外——试析李镇西老师的一堂语文课
胡 燕
这是李镇西老师上的一节语文课,课文的题目是小说《骆驼祥子》节选《在烈日和暴雨下》,课的类型是阅读指导课。听这堂课,我感觉是种享受,在轻松地听完这节课后,我又萌发了评这堂课的想法,因为从这堂课的整个流程中,我似乎悟到了一点什么,一种常常思考而又总没得到实践的理想诠释的思想。
上课铃还没响,但听课教师和学生已各就各位,整个教室的气氛相当凝重,李镇西老师面对的是一群陌生的同学。这时,他走到第一位学生座位前,与同学们靠得那样近,他轻轻地说:同学们,你们不要紧张,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咱们一起来学。顿了一下,他又说:你们先按我昨天说的,思考问题,有问题我们一起来解答。然后,他又说,在课堂学习上,不要迷信权威,老师也可能有错,错了还不一定知道。请大家带一颗平常心来上今天的课。
点评:这一段开场白看似在宽慰紧张的学生,实则体现出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的正确的观念。这样一种思想,贯穿在他以后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当铃声响过以后,李老师走上讲台,没有过多的导语,直接进入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汇报预习的结果,他特别说,也算是与老师作一个交流吧!但可能学生慑于听课教师太多的场面,也可能还不太习惯李老师这种上课的方法,竟没有一人举手起来提出问题。鉴于这种情况,李老师说:同学们暂时还没有问题,这没关系,我先请一个同学起来读一段话,读完以后,大家看他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问题。一个女生很快举手起来读了这段文字,立即就引发了另外几位同学举手,他们对其中一个字“长”的读音有异议,有同学认为该读成“chang”,有同学认为该读“zhang”,究竟应该读什么呢?李老师再深问一个问题,请说出为什么读“chang”或读 “zhang”,有一个同学即举手结合本段文字的前后意思作了解答,得出正确答案应读“chang”。
点评:李老师能面对意想不到的场面,沉着冷静、应对自如,恰当地选取一段学生易读错音的文字,引起学生们的思考,并且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在看似不经意的点拨中,使如一潭静水一样的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接着,李老师又抛出第2个问题,他选了课文中的一段话问学生,你们觉得这段话写得好不好,要求你们实话实说。请认为写得好的举手表示,要能说出哪一句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短暂停留后,全班55位同学中有54位举起了手。李老师先后请4位同学起来作了鉴赏性的分析,他逐一对每位同学的分析作了简要点评,特别对其中1位同学说:我的分析可能比你还要多,但我认为你的分析更好,因为这是你自己分析出来的。说完以后,他慢慢地把目光投向了第一排边上的一位小同学,面向全班说:刚才有一位同学没有举手,我们来听听他的意见。这位同学站起来,在李老师目光的关注下说了他不举手的理由。对这位同学的回答,李老师给的评语是:我很赞赏他的勇气,全班55人只有他一人没有举手表明自己认为写得不好的态度,并说明了理由。
点评:让学生对一段较长的文字的写作情况表明态度,并说出理由,这样一种问题就不是限于一种“是”和“是什么”的浅层次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需要学生作认真的思考并运用基础鉴赏知识和能力才能回答的问题,而问题的难度又在每个学生都能触及并可以不同程度地解决(如分析得深与浅、好与不好、零星与完整等),这就是在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的问题,此时此刻对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在对学生的及时点评中体现出李老师着重要激发学生探究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提出独到见解,这是当前创新教育中尤为提倡的。也许,他的这些点评已在这些学生的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已经开始产生影响。
在前面两个问题的启发下,全班学生已非常轻松,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们已经跃跃欲试。这时李老师又说,刚才是我提了两个问题,现在请你们来提可以吗?立即就有几位同学起来提出了问题,同时,李老师请了另几位同学对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