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中如何提练中心论点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1/26 7:37:3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841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时,有人打电话向他的母亲表示祝贺,说:“你应当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他的母亲回答说:“我也为我的另一个儿子骄傲。”祝贺者问:“你的另一个儿子在干什么?”这位老太太自豪地回答:“他在地里挖土豆。”
上次作文指导的重点是:如何根据材料提出论点
上次作文指导的要点有:
1、“论点”的概念——是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是作者的立场和世界观的直接反映。
2、点和论题的区别——论点是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是作者的立场和世界观的直接反映。论题只是作者所谈论的话题或范围,论题中只能看出作者要谈什么问题,但看不出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3、确立论点的原则:一是观点明确(明白准确);二是论点要有针对性;三是论点要尽可能有新意,谈出别人没有的看法和观点;四是论点要集中,而且最好将论点放于开头,可以避免偏离中心的现象。
4、通过反弹琵琶和求深立论的方式来使论点有新意。
作文总体评价:
作文中时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横溢之才华的显露,可有些文章“溢”得岸也塌了,堤也决了——没有抓住材料的要点,离材料太远,导致漫无边际,有跑题之嫌。
材料翔实,纵有古今,横有中外,不愧是文科班的学生,可不少的文章也出现了造房子买回个“神舟七号”的现象——材料很好,但是没用对地方,反而造成极大的浪费。
语言流畅,书写整体比较美观,体现了扎实的基本功。但是少数同学语言功底较弱,有的同学一篇不到800字的作文中竟出现了10个错别字。
讨论的论点或论题:
1、心态左右心情。
2、人,是要活出一点个性的。
3、是什么扼杀了孩子的童真?
4、母亲眼里出伟人。
5、平淡不等于平庸。
6、成功需要支持。
7、我们之间的平等,需要共同推进。
8、不以成败论英雄。
9、否认寻常理想是一种社会的病态。
10、做你自己的总统。
讲评作文:
何谓成功
在众人心中,杜鲁门一定是个成功者,但在他母亲眼里,那个挖土豆的儿子也是成功的,那么究竟怎样者算是成功呢?
春秋越国大夫范蠡,一面在吴国忍辱负重,做夫差的谋士,一面还要赴千难万险为勾践提供情报,寻找机会。当勾践复国成功,范蠡的名字便永远跟亡国联系在了一起。睿智、潇洒的他道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提真谛,他看出了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狭隘。他毅然选择了离开,泛舟湖上,融于天地之间,历经百转千折却始终不得一展宏图大志,没落名号于江湖,再无人问津,如此看来,他是失败的,可比起大夫文种一句“我与大王同赴死,大王宅心仁厚,必厚之”,要高明千百倍!离开,看似放弃,实则保全;出仕,看似黯淡,实则豁达。携西施于西湖泛舟,人生之惬意,谁人能及?“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咿乃的摇橹之声,一波一波散去了。
李斯,秦时的丞相,少年时,因一篇《谏逐客书》而名噪一时,那时的他,敢同专制的统治势力抵抗,敢于孤身一人振臂疾呼,在我们面前竖立起泰山般高耸的形象。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以向终极权力的不断攀爬中,背越压越弯,膝离地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小,当他终于爬上丞相之位时,已是逡逡然一猥琐小人。为了一己之利,同赵高狼狈为奸,假立胡亥,终落得五刑加身,弃尸乱市,泰山形象早已被利欲腐蚀,只留下一身散发着恶臭的骂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等的荣耀,而那颗猥琐的心,满是疮痍。为了趋炎附势,今日折些尊严;为了不触怒龙颜,明日折些正义。只留下一具见缝插针的行尸走肉。敢问:连自己都出卖的人,是否成功呢?
成功与失败,绝对的对立。人们往往只看到狭隘的一面,却不知何谓成功。其实当别人肯定,欣赏自己的时候,你已经成功了,人世间浮名功利,不过是过眼云烟,世间种种,最终必成空。只要自己的心无愧于天地,这份超然便也无人能企及,便也是成功了。
成功与失败真的只有一步之遥吗?
否认寻常理想是一种社会病态
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几乎每一个人都曾在自己的脑海中描绘过这样一幅情景:鲜花相送,掌声相迎,站在最高处的那个人正是自己。
成为一名科学家,一位文学家,人介政治名流……成为第二个陈景润、鲁迅、乔冠华……一个个被镀上金光的名字成为表少年们心中神圣的偶像,尽管遥不可及。然而,当与他们谈到一位普通劳动者的工作,一份平常的快乐与满足时,他们往往会嗤之以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在这里,我并不是要否认所谓“远大理想”。没有远大理想行吗?当然不行。没有陈涉吴广的揭竿而起,哪来暴秦的最终灭亡?没有卫青霍去病的铮铮铁骑,没有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热血信念,哪来汉朝边疆的安宁?但是,倘若人人都以陈涉吴广、卫青霍去病为榜样,以天下兴亡为职责,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这个社会还会正常地前进吗?
什么是社会?哲学家的定义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既是整体,就有局部。社会是一个大齿轮,每一个环节的好坏都影响着它的运转,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
我们每一个人之于社会,就如同螺丝钉之于齿轮。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景相当于这个螺丝钉的位置。只有分工的不同,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倘若不由农民的劳动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大米,也只是一纸空文,毫无其实际价值。袁隆平的理想是解决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温饱问题,而农民的理想仅仅是种出一田丰收和稻米。但是你可以以前者了远大轻视后者了“渺小”吗?
现实社会中。存在这种偏见的人并不占少数,对“理想”的形容只是“远大”,“平凡”也成为受人嘲笑与自己不屑的代名词。殊不知最终能实现远大、成为伟人的毕竟只是凤毛麟角,而更多人只能是平凡中的一员。黑格尔说过“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社会上也呼吁人要有一颗平常心。过分追逐理想的远大,而否认平凡,最终只会让很多有在好高骛远中迷失自己,又因为对自己的缺乏正确的把握而错过重塑自己的机会,以至沦为平庸。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正确的心态。两种不同的理想都是基于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出世还是入世,适者从之。
否认寻常理想是一种社会的病态。朋友,当我们为总统喝彩的时候,难道不该像杜鲁门的母亲一样,给挖土豆的农民儿子一点掌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