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火花,一触即发——我这样上《项链》

作者:冷承  时间:2007/12/11 21:33:4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49
  一、引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
  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属于传统篇目,但它出现在新的课程标准与理论念统摄下的新教材上,教学设计是否该有一点新的突破呢?
  二、背景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更不能适应我们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各种辅导用书、资料应有尽有,打破了学生从老师那获取知识途径的封锁口,他们已经不能满足老师唯书本,唯教参是尊,而我们的老师在适应这个转变中,仍然感到迷惘,慌乱。自己用心准备的教案,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他们如同鲁迅笔下的“看客”,冷眼看着老师“拙劣而乏味”的表演。于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教学中新的曙光。
  三、寻找突破口
  《项链》塑造了一位命运悲惨的女性形象,极易唤起同学们感情上的共鸣和震荡。《项链》是一部精悍的短篇小说,分析小说就得把握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而作者为了着力刻画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设计了一系列曲折、而富有玄机的情节。玛蒂尔德的悲惨遭遇较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从而产生改写玛蒂尔德悲惨命运的欲望,那我们就以此为契机,让同学们抛开书本,发挥想象,改写人物命运,从而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和情节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带着突破常规的欣喜,迈着自信的步伐,我踏进了高二⑻班的教室。用下面一段话导入新课;
  玛蒂尔德年轻貌美,天生丽质。却因为参加一次晚会丢了借来的一挂假钻石项链,而赔上了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一挂货真价实的真钻石项链。为此她破产了,债台高筑,举步维艰,度过了整整十年的漫漫还债生涯。十年之后、债还清了,可她也老了,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当她理直气壮的去见她的朋友,却猛地知道事情的真相:十年的艰辛,十年的青春只换来了一挂价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同学们,你怎样看待玛蒂尔德的遭遇呢?
  学生们都沉浸在我的叙述中,若有所思,看到我询问期待的眼光,有些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举起了手,还有的在犹豫,于是我请了一位胆子大的女同学,她说;“挺惨的,很不值,就为了那一挂五百法郎的假项链。要是我才不会呢?”她边说边咬着嘴唇。同学们听了她的回答,有的暗暗点头微笑,有的窃窃私语,我连忙问道:“大家同不同意?”“同意”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告诉我他们都被玛蒂尔德的遭遇感染了。
  紧接着,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她能不能改变这种悲惨的命运?”平素胆子大,爱回答问题的同学一个个举起手,一个男同学说:“她丢了项链之后,可以告诉她的女朋友,这样只要赔五百法郎就行了。”边听我就边将她的发言写在黑板上,顿时班内一片寂静,看来大多数同学都是这样想的,于是我进一步鼓励他们说:“今天,咱们不要拘泥于课本,放开思维去想。”听了我的话,又有一些同学纷纷举手,“还一挂假的不就行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个同学愤愤地说。话还没完,另一个同学又抢着说到:“既然无力偿还,干脆跑掉算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说完,教室里一片大笑,看来同学们的思维已经完全跳出了课本,正在我感叹之时,王书勇—— 一个体育特长生,平时就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同学。高高举起了手,我迟疑了一会儿,还是点了他,他翻了翻书说:“她可以找一个有钱人,不就可以还债吗?”他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听到这儿,教室里一片哄堂大笑。他能脱离教参,联系时下的一些社会现象,本身就很不错了,于是我鼓励他继续说,他又接着说:“她在晚会上不是出尽了风头,所有的男宾都在注意她,打听她的姓名吗?这不是没有可能啊!”同学们也暗暗点头,这时,班上气氛完全被激活了,同学们都从各自的经验,感受和阅历来思考,我把上述几种意见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于是,我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玛蒂尔德的命运被改变了,可文中为什么没有这样安排情节?”同学们都还在沉浸在刚才的遐想中,没料到我会反过来质疑,愣住了。我进一步点拨:“同一件事,不同身份、地位、阅历、性格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也就是说性格决定命运。下面给大家十五分钟的时间看书,讨论,想想玛蒂尔德是个什么样的人?她会不会做出如同学们所设想的事情。这时,同学们就各自忙开了,有的一边看书一边在书上写着什么,有的在草稿纸上为自己的发言作准备。还有的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讨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求知的渴望。十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不过同学们的答案已经准备好了。由于同学们已经进入状态,而且又有充足的时间考虑,不用我多说什么,一个个都举起手来。一个女同学说:“她是不会告诉她的朋友那挂项链丢了的,因为她很虚荣,每次去看她的朋友回来都会感到十分痛苦伤心,而且再也不想去看她。”为了让同学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性格特点,我又追问到:“作者还是精心设计了哪些相关的情节突出她的虚荣?”同学们一个个补充:“去找她的朋友借项链就是想在晚会上出风头。”“丢项链,也是由于怕那些达官显贵看见她的家常衣服才急急忙忙地逃走的。”“还有作者对这挂假项链作了一些暗示,但她都没有看出来,正是由于她的虚荣,爱面子。”看来同学们刚才看书很仔细。
  又有一个个的同学站起来推翻了他们刚才的假设。他们一致认为:尽管玛蒂尔德虚荣,爱面子,但她还是很诚实,忠于夫妻之间的感情。文中有这样一些细节:在他丈夫问她做衣服要多少钱时,她回答:“准数呢?我不知道,不过我想,有四百法郎就可以办到。”其实她知道他们总共只有这么多积蓄,而且她在还项链的时候,还在担心她的朋友把她当作一个贼呢?为了赔那挂项链,她毅然决然地赔掉了仅有的一万八千法郎的遗产,还借了许多债券,辞退了女仆,住进了一个小阁楼,还承担了家里的一切粗笨的活儿和厨房里讨厌的杂事,穿得更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大手,高声大气地说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就这样过了十年,在这十年中,夫妻二人始终患难与共,相濡以沫,谁也不曾遗弃谁。
  在同学们的热烈的讨论下,对这样一个性格复杂的女性形象把握得比较全面,于是我又趁势总结本课的主题:情节与性格的关系,性格决定情节的发展,情节也反过来影响人物性格的发展。一节课的时间就在我的总结中愉快的结束了。
  五、教学效果自评
  这一节课由于设计违反常规,让学生们大胆想象创新,所以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而后又对学生们的假设置疑,调动学生们勤读课本,勤思考的积极性,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参与热情较高。但有不少同学仍作壁上观,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这种现象也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不可能一天就解决,还须进一步探讨。
  六、心得与反思
  再传统的课文,只要找准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上出新意,关键在于老师勤思考,敢于质疑,不断地更新自己知识和思维方式,大多数同学思维还是很活跃,而且也敢于表达,关键是能否激发他们的兴趣。当然。一堂好课也不能完全依赖与老师,学生们的主人公意识强不强,参与热情高不高也是关键。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