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生面概括段意,形式新颖激发潜能——《项链》的教学一得
作者:浙江慈溪市育才中学 刘诗先 时间:2007/5/18 8:22:4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747
《项链》一文共有七个部分,原文中各部分之间有空行,头绪清晰,脉络分明,有点像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只是没有回目。在教学该文时,我尝试让学生依照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回目,用对偶句(对联)的形式给本文各部分分别拟一个“回目”标题,实际上是这种形式来概括各部分内容。考虑到降低难度的需要,我放宽了“对偶句”的要求,允许用顺口溜的形式,但两句必须字数相等,并鼓励他们尽量押韵。这就大大降低了难度。
在上课之前,我确定了这堂课指导思想:即以用对偶句(对联)或顺口溜的形式来概括各部分内容为目标,以鼓励和竞比为动力,以理解和把握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为基础,以散文化的概括为跳板,最后通过“改装”,最终达到用对偶句(对联)或顺口溜的形式来概括各部分内容大意的目的。
因为形式新颖,难度不高,充满机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是一堂别开生面而富有意义的语文课。
第一部分是概括介绍玛蒂尔德的家庭身世状况、思想性格和生活观念的部分。我先问学生这一部分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很轻松地作出回答——心理描写。我问:“从哪一个重复得最多的词语看得出来是心理描写?”学生回答:“从‘梦想’一词。”我接着说:“对,这些梦想都很——怎么样?”学生答:“美好。”我说:“对,美好的梦想。”一边板书:“美好的梦想。”接着我又引导启发学生:“这一部分是不是仅仅写到梦想?跟梦想相对立的还写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还写到她的家庭和身世状况。”我说:“对,家庭和身世状况不属于梦想,而是客观现实。如果说玛蒂尔德的梦想是美好的,那么她的现实状况怎么样呢?”学生回答:“(在她看来)她的现实是残酷的。”于是我一边肯定学生的回答,一边板书:“残酷的现实。”并特意和刚板书的“美好的梦想”对齐。我接着说:“这让我们联想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有一首歌的歌词,第一句就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同时把这一组对偶句板书到刚才一组对偶短语的后面,接着鼓励学生把这两组短语连成一副对联,可以正向连(现实接现实,梦想接梦想),也可以反向连。并允许改动个别字词或调换语序。刘志丹同学很快连了出来:“残酷的现实却心比天高,美好的梦想但身为下贱。”另一个同学连成:“心比天高却现实残酷,身为下贱而幻想无穷。”对这两个同学的答案(都是反向连法),我都给予了肯定和表扬。最后亮出我的正向连法:“心比天高生无穷幻想,身为下贱叹残酷现实。”师生都异常感奋,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第二部分,先请一个同学复述大致内容,再让另一个同学根据复述的内容用散文化的语句来概括本段大意,该同学说:“主要写了玛蒂尔德接到请柬之后为没有新衣服而懊恼,但丈夫终于忍痛割爱拿出积蓄来为她做漂亮的新衣服。”另一个学生概括得更简单:“写玛蒂尔德舞会前解决舞服的问题。”我对这两位同学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对偶句(对联)或顺口溜的形式来概括这部分的大意。瞿妮同学概括为:“妻子懊恼缺新装,丈夫慷慨圆心愿。”赵世旦同学概括为:“一张请柬惹妻哭,丈夫割爱买衣服。”黄洁同学概括为:“有柬无衣生怒气,丈夫掏钱来哄妻。”刘志丹同学干脆来一首打油诗:“请柬来之不易,存款来之不易,若为妻子高兴,两者皆可抛弃。”我正要表扬,却有同学出来反对:“不对,请柬他没有抛弃。”我马上建议把“两者”改为“存款”或“积蓄”。因为这最后一句是仿造裴多斐的诗句,同学们受了启发,于是师生合作,共同改诗一首:“猎枪诚可贵,存款价更高,惹为新衣故,两者皆可抛。”(注:丈夫本来计划用积蓄去买猎枪。)同学们热烈鼓掌,最后我把自己对这一部分的概括板书出来:“因无新衣深埋怨,眼出鼻流终如愿。”有学生建议我把“深”改为“生”字,我表示接受。
第三部分是借项链的一段情节。同样,经过学生的内容复述和散文化的概括之后,再让他们用对偶句(对联)或顺口溜的形式来概括。林文旭同学概括为:“因无首饰郁闷,借得项链开怀。”我表扬了“郁闷”和“开怀”的对比;吴静同学概括为:“苦无首饰匹配,喜有朋友相助。”我表扬了这一联对仗工整;王远同学概括为:“无珠无宝显酸气,借钻借链摆阔气。”我肯定了这一联对仗工整,特别是“显酸气”和“摆阔气”对比鲜明,有很好的表达效果,但同时也指出了这一联的不足之处,就是“借钻借链”显得太生硬,并指出把“钻石”、“项链”拆开来单用一个“钻”或“链”来表达,这是违反词汇运用规则的,因为“钻”、“石”、“项”、“链”都是半自由语素,是不能拆开来单独运用的。陈斌磊同学概括为:“有衣无饰难出场,向友借链满欢喜。”我指出这两句的缺陷依然在于“借链”两个字显得太生硬,建议把“向友借链”改为“借得项链”,这样就通了。最后我把自己概括出来的一句顺口溜亮了出来:“再为首饰添忧愁,费尽周折弄到手。”(“再”字回应前文为没有舞服而烦恼。)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高潮。先提示同学们本部分的情节发展有四个环节,问他们是哪四个环节。同学们意见虽然不完全统一,但大同小异,并很快形成统一的结论:一、舞会上大出风头;二、不小心丢失项链;三、玛蒂尔德的丈夫到处寻找项链;四、没有找到项链。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按原要求来概括这部分内容大意。李小玲同学概括为:“跳舞无意丢项链,百般寻找无所获。”张鄂生同学概括为:“舞会里风光无限,舞会后丢宝生愁。”朱丰浩同学概括为:“热舞过后丢项链,慌忙寻找无结果。”这些都很通畅,也较准确生动,我都给予了肯定和表扬,特别是徐乐晓同学概括为:“满是春光去跳舞,却把项链丢;载着忧愁把家回,寻觅无结果。”我表扬了她敢用长句、复句来构成对偶的尝试精神。有些同学的概括存在问题,我一一指出它们的不足并尽力为他们改正。林赛赛同学概括为:“跳舞时陶醉于欢乐之境,失链后沉沦于惊恐之态。”同学们一听到“失链”二字就笑,于是我指出把“项链”一词拆开来用是违反词语运用规则的,建议把“失链”改为“丢宝”;蒋姚慧同学作了四句打油诗:“陶醉舞会欢乐中,突然不幸丢项链,四处寻找无结果,命运从此得改变。”我建议她把第二句的“突然”和“不幸”位置相调换;最后一句“得改变”三个字有越变越好的意味,建议她改为“遭惨变”,学生都表示接受。这一部分的出产率最高,共发言约十五人次,其它不一一叙述。最后我公布了自己的概括:“乐极生悲丢项链,掘地三尺寻不见。”学生们称好。
第五部分是叙述玛蒂尔德夫妇借债和还项链的部分。我先启发学生把握该部分这两点主要的内容,并让学生朗读第94段,体会他们借债的艰难和所冒的风险。再要求学生用同样的要求来概括这部分的内容。李夏洁同学概括为:“千辛万苦凑足钱,心惊胆战还项链。”黄冠男同学概括为:“为还项链苦错钱,还得项链怕发现。”连晓丹同学概括为:“倾家荡产还项链,庆幸朋友没发现。”陈晓林同学概括为:“四处筹钱还项链,不顾未来艰辛路。”这些都概括得不错。但也有存在明显问题的,我为他们指出来并尽力改正。如叶秀玉同学概括为:“身冒风险借债券,鱼目混珠巧过关。”这里的“鱼目混珠”有以次充好的意思,与原文不符,建议改为“偷梁换柱”较为恰当。胡蕾同学概括为:“四处筹钱买项链,蒙混过关暗高兴。”叶芬芳同学建议把“高兴”两个字改为“庆幸”,我当即表扬她改得好,比“高兴”更为妥贴。吴静同学作了一首打油诗:“项链天价无力还,四处奔波错法郞,苦不堪言后半生,后悔当年风流事。”我当即表扬这首打油诗作得不错,但末尾“风流事”三个字不好,建议改为“多幻想”或“太轻狂”,这样更通顺而且押了韵,因而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最后我给出了自己概括的句子:“东挪西借凑足钱,债台高筑多风险。”
第六部分,主要写玛蒂尔德夫妇还债的艰辛,以及丢失项链的变故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性情和容貌改变。内容简单,很容易把握。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言。柳素素同学概括为:“想方设法还清债,人老珠黄无人瞧。”刘金克同学概括为:“辛苦还债,人老珠黄。”张梦京同学概括为:“千辛万苦把债还,时光流逝容颜改。”黄曼娜同学概括为:“十年还债容颜衰,回想当年实无奈。”蒋姚慧同学概括为:“十年艰辛还巨债,青春美丽不复在。”李夏洁同学概括为:“吃苦耐劳还债务,青春美貌消逝去。”这些都概括得不错,没有什么大毛病,而且都把握了内容重点。吴静同学的“风流一夜梦一场,十年青春十年汗”一联,我当即给予了表扬和评价,说她概括得很好,很有特色,“一”和“十”对比鲜明,有震撼心灵的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风流”二字不妥,建议她改为“荣光”;再者,建议把前一句的语序略作调整,使前后两句中的数字位置相对。这样一来就被改为:“一夜荣光一场梦,十年青春十年汗。”学生大声称好。最后,当然是亮出我的概括:“一夕荣耀十年苦,人老珠黄不堪睹。”学生也说要概括得很好。
课文的最后部分,是写玛蒂尔德还清所有的债务后,一次在公园偶然遇到佛来思节夫人,双方都讲出了十年前有关那挂项链的真相。这部分内容简单,但结尾却令人感慨无限,学生已明显地感觉到了这一点。柳素素同学概括为:“得知项链是假,可惜已成过去。”吴静同学概括为:“真相大白空悲切,人生到头一场空。”另一个同学概括为:“得知真相大白,可惜为时已晚。”我为他指出了第一句“得知真相大白”存在语意重复表达累赘的语病,建议把“得知”改为:“事情”。最后我亮出自己的底牌:“一朝得知事真相,汗水东流太冤枉。”
<二>
整个过程学生兴趣浓厚,激情高涨,气氛热烈,发言积极,确实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据估计,整堂课学生发言五十余人次,平均每人一条以上,平均每部分八条左右。反思这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
首先是形式新颖。对偶句(对联)或顺口溜或打油诗的形式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语言的谐趣,用这种形式来概括课文的内容,令人耳目一新,自然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把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回目的体式引入课堂,这就巧妙地转移了学生的思维视角,使他们觉得自己不再是在概括课文内容,而是在给一部章回体小说添加回目。这就摆脱了他们习以为常的概括课文大意的厌倦心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和创作热情。
第二,借用了古代私塾中对课(即对联、对仗)训练的形式,并恰到好处地降低了难度。古代私塾中的对课训练是一种很好的遣词造句的训练,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著名的骈赋大家和诗文巨匠。这种对课训练有较多的讲究和条件限制,是有相当难度的。考虑到了这一点,我把对课(对联)中的“三同一反”的原则作了最大的让步,只保留了字数相等和语句通顺的最低要求,从而把范围扩大到顺口溜或打油诗,大大降低了难度。同时,我又鼓励他们尽可能地讲究对仗和押韵,对于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三同一反”中的某些原则的同学,我都给予了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在老师的评价中不知不觉地增强了对对课(对偶的修辞)原则的感性认识,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从顺口溜字数相等的最低要求到对联的“三同一反”加上押韵的“清规戒律”之间,有较大的弹性、较大的自由空间和回旋余地,学生的概括只要在最低要求的底线以上,都可以获得自我价值的不同程度的实现,从而激起他们的练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事实上确有很多差生积极发言,而且“作品”的质量都不错。
第三.注意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在对每一部分按既定的要求来概括之前,我设计了两个预备环节。一是学生复述或教师提示本部分的主要内容,二是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句作初步概括。复述和散文化概括都是学生平时上课所熟习的方法,对他们来说是轻车熟路。这样,既引导了学生较为准确地把握内容和重点,使他们的概括不至于偏离课文内容太远,又从另一方面为对课或打油诗式的概括进一步降低了难度。这两个预备环节的成果供全班同学共享。其他同学可以在这个同学的散文化概括的基础上进行“改装”,也可以另起炉灶独创。很多较成功的“成品”就是对这个“初坯”加工改造得来的。因此,这种教学设计既没有抛弃传统,又留给了他们独立创新的余地。
第四.这堂课仿用或曰借用了“活动课”的形式,整堂课都处在游戏式的欢悦、和谐的氛围中,并始终洋溢着和平民主的气氛。学生和老师处于自由平等的相互探讨和切磋的地位: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学生对教师的“作品”,同学和同学之间,都可以互相评价和修改。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学生的思维在这里有较大的自由空间,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而兴趣和创作热情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教师当堂点评他们的“作品”,能让他们及时地知得失,辨优劣。例如: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增强了对对课原则(三同一反)的感性认识;增加了词汇学知识(如“项链”一词不能拆开来用)。这样就减少了教与学的中介环节,缩短了师与生的心理距离,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当然,这堂课也并非完美无缺。主要是容量太大,时间有点紧;学生的遣词造句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整个操作过程显得有点机械化。
最后,我想谈一点。这节课之所以取得成功,与《项链》这篇选文有一定的关系。《项链》一文共有七个部分,层次清晰,脉络分明,本身就有点像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适合用这种形式来概括课文内容的训练。所以,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能用这种形式来作概括课文内容的训练的,也不必要每篇课文都用这种形式来概括大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