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铺垫还是伏笔——《项链》一文的艺术特色
作者:河南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 吕伯新 时间:2006/11/25 11:07: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479
三、 这篇小说构思精巧。例如玛蒂尔德见了舞会的请贴反而“懊悔”,有了舞衣依然“发愁”;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在上文都有铺垫,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笔者认为,上文有关“项链是假的”之暗示,是伏笔,不是铺垫。
铺垫是什么?是陪衬,是衬托。它的作用是,用次要的(人或事)陪衬主要的,以突出主要的。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老语文课本中曾入选的《猎户》、《明湖居听书》等课文,都是成功运用铺垫手法的典范。
《猎户》一文,为了陪衬“董昆”这个新时代猎户的典型,作者先写了两个次要人物:尚二叔、百中老人。尚二叔这个旧社会猎人的“苦”,衬托了新时代猎人董昆的“甜”;而百中老人这个新时代猎人的形象,则把董昆衬托成新时代过着幸福生活的猎人的典型。
《明湖居听书》一文,则通过对琴师、黑妞等两个次要人物的有关描写,有效地衬托了白妞说书技艺之高超。
这两篇文章,因为采用了铺垫手法,使主要人物一出场就具有相当的高度。这正是铺垫手法“陪衬作用”的“功绩”。铺垫的全部奥妙都在“垫”和“衬”上。
而《项链》一文对结尾处“项链是赝品”这一结局的“暗示”,却起了另外一种作用。
作者为了使情节更加震撼人心,着意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为使这一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作者在上文给了必要的暗示:佛来思节夫人把项链收藏在很显眼的地方,暗示它并不贵重;珠宝店老板称:只售出了匣子,未售出项链,也为项链是赝品这一结局留下余地。而这些暗示,其目的都不在于“衬托”结尾的“意外”,而仅仅在于使这“意外”的结尾更加“合乎情理”。这正是伏笔的作用。
《辞海》对伏笔的界定是: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这种手法有助于全文达到(收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项链》中的暗示,其作用正是“以求前后呼应”,“有助于全文收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那么,它不是伏笔,又是什么?
其实,伏笔与铺垫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项链》一文对结局的有关暗示,正符合上述伏笔的特征,而与铺垫的特征则风马牛不相及。因而是伏笔,不是铺垫。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