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反封建意义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23 3:33:0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315
小说一开始就定下了一个悲凉的格调,寒冷的天气,“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的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石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黑洞!像黑洞一般的公馆,黑洞一般的家族,黑洞一般的吃人的礼教,黑洞一般的旧社会,望不到头,多么绝望多么伤感啊。这也正预示着后面所发生的种种悲剧。
各式人物刻画的很细致,好像活生生的就活在我们的身边,好像能让人感受到来自那个封建时代的悲剧人生。
高觉新,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他,曾有一个美妙的幻梦,自己把它打破了;有一个光荣的前途,自己把它毁灭了。他在一个短时期内也曾未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理想,然而又被“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把自己的头脑麻醉了,他曾经爱过一个少女,而又让父亲用拈阄的办法绝对了他的命运,去跟另外一个少女结婚;他爱他妻子,却又因为别人的鬼话把待产的孕妇送到城外荒凉的地方去。最终连他的妻子,也离他而去,离开这个世界。他含泪忍受了一切不义的行为,从来不曾说过一句反抗的话。他活着完全是为了敷衍别人,任人播弄。他为了满足一切的人,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但是结果却依旧不曾给他代理和平与安定。他自愿从父亲的肩头接过了担子,把扶助弟妹的事情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他愿意为他们牺牲一切。接过他赶走了一个弟弟,又被另一个弟弟骂为懦夫,他能够拿什么来安慰自己呢?他开始觉醒了,“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可以替我出一口气。你们看着罢。家里头并不全是我这样服从的人!”他这样想着,终于,他也成功的帮助觉慧逃离了这个家族,打破了宿命。
高觉民,高觉慧这个“家”里面最进步的两个青年,高觉民,他一直被爱支撑着,看见了哥哥和梅的悲剧,他不愿意看到自己和琴再一次走上他大哥的路,为爱走天涯,当高老太爷要他与冯家小姐结婚的时候,他坚决的反对了,家里不同意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出走,最后终于争取到自己的爱情。高觉慧,无疑是小说的主人公,正如巴金所说,他不是一个英雄,他很幼稚,然而,他是一个勇敢,大胆的青年!这里的“青年”要注意“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我们人,我们并不是任人宰割的猪羊”他大胆,叛逆,他意识到,这样的社会才有这样的人生,这种生活是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他起来抗争,他参加学生活动,办刊物,传播进步思想。在家里,他敢于反抗封建势力,二哥被逼婚的时候,他教他逃婚,顶住所有人的压力,爷爷生病时,陈姨太请来巫师驱鬼,即使有一部分人不相信,但大家都妥协了,只有他一个人敢于说不,他的坚持取得了胜利!而最后当一切惨剧发生以后,觉慧毅然决定离开这个家,到上海去,到进步的地方去,他的决心可以看到。虽然识一个进步青年,但他却有着他的局限性,在爱情上有不自觉的封建等级观念。在潜意识中,觉慧并没有打开一个少爷与一个丫头之间天然存在的藩篱,他一方面爱着鸣凤,一方面也爱着琴,遗憾鸣凤为什么不处在琴的地位。在鸣凤死后他所做的梦可以看出。他对鸣凤的爱情远不及鸣凤对他的爱那么坚定和忠贞,在这个问题上,他一直是犹豫不决的,直到最后在关键时刻忘记了自己先前的承诺,在痛苦之余放弃了鸣凤,支持这种行为的理由,也就是他所找到的借口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是爱情与事业不能两全,实际上,却是他个人的得失观在起作用,是在困难面前放弃了鸣凤,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觉慧思想和行为的矛盾性和软弱性。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瑞珏,琴,梅,鸣凤,淑贞同是在封建制度下受到迫害的女子,她们对待生活有着不同的态度。瑞珏,身为觉新的妻子,人人眼中的贤妻良母,爱着觉新,爱着家里的兄弟姐妹们,但是,最后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过早的逝去了。琴,敢于争取自己的爱情,虽然她生在封建家庭,但勇于争取自己的幸福,上学堂,接受进步思想,不过她毕竟是生在富贵之家,“还没有完全睁开眼”,缺少了对贫苦大众的同情心。梅,一个善良美好的女子,轻易了接受了命运对她的不公平,在丧夫之后怀着对觉新的爱和对往事的怀念,一天一天走向死亡。鸣凤,一个命运悲惨的丫头,凭着对觉慧的爱,过完她短暂的一生,她有着悲惨的命运,在命运面前她坚信觉慧会救她,最后因为接受不了过于悲惨的命运而选择了自尽。淑贞,有着小脚的淑贞,从小在母亲的话里知道大脚的不幸,有从母亲的鞭子下体会到小脚的幸福,挨了许多此鞭子,受了长期的痛苦,流了很多的眼泪,而且还有过一些不免的长夜,她居然把自己的脚造成了这样的畸形的东西,然而结果她得到了些什么呢?她成了母亲拿来向人夸耀的东西,同时她有成了哥哥姐姐们的嘲笑的资料。母亲所预许的赞美和光荣并没有来,而母亲所不曾料到的嘲笑和怜悯却来了。这样轻的年纪,就成了牺牲品。
“克”字辈的第二代和他们的太太们,充当着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和护法者,是高家“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典型,在父亲的荫庇下,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把父亲的那种淫秽的行径完全继承、效法了下来,他们麻木,虚伪,平时对高老太爷敬重的唯恐不周,但高老太爷刚刚去世,这些人就为财权族权争闹不休,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这一切都表明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已经病入膏肓,即将崩溃。
高老太爷,是“高家”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至尊和权威,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其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的是旧家庭和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他从前苦学出身,得到功名,做了多年的官,造就一份大家业,广置田产,修建房屋,又生了这些儿女,和这许多孙儿,孙女和重孙。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像这样兴盛,发达下去,再过一两代他们高家会变成一个繁盛的大家庭。这是高老太爷对现实的美好想象,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高老太爷的直接多,但却像幽灵一般无处不在,贯穿全书,在高公馆里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直接间接都与高老太爷有关,他造就了觉新和梅的悲剧婚姻,间接导致了鸣凤的死,婉儿也被迫嫁去给一个脾气不好的老头,包办觉民的婚姻使得觉民逃婚,他的死也间接导致了瑞珏的死。树倒猢狲散,高老太爷死后,他的儿子媳妇们就忙着争产,争权,完全没有他想象中的和谐。
小说中有几个转折性的事件也很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
军阀混战的时候,老太爷到他表弟唐家去了。陈姨太回到了她老年的母亲那里。克安在家里耽搁了一阵也到老丈人家里去,克明还留在他的书房写信,这么大的一个公馆如今只剩下觉新这一房人。这个靠封建礼教维持的大家庭,突然显出了它内部的空虚:平日在一起生活的人,如今大难临头,就只顾谋自己的安全了。这时候已经显现出这个封建家族的牵绊并不是那么的牢固,在危机面前,各人只顾自己的生命和利益。
面对家人的逼婚,觉民选择了逃婚,在当时,是对封建礼教制度的一个挑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觉民居然反抗了!他逃婚,他藏身在朋友的小屋里,十九岁的青年处在周围尽是敌人的环境里,单单被一种信念,一种热情鼓舞着,他可以不顾一切,勇敢地跟环境斗争,使家里人对他也没有办法被一种信念,一种热情鼓舞着,不顾一切跟环境作斗争。
克定在外头讨姨太太的事情暴露了,在高老太爷面前自打耳光,还不足够,克定毫不隐瞒的叙说一切,自己骂自己,甚至供出了他父亲完全不曾疑心的许多事情。一个三十三岁的人,又有了一个十三岁的女儿,他居然挺直的跪在地上,自己打自己耳光,责骂自己,屈辱自己,而且还牵连到别人。他一点也不反抗,无论在行为上或是语言上。他做着父亲所吩咐他所做的一切,一点也不迟疑,事实上他并不相信那个老人的话。
在那个顽固的老人的同样的威胁下,这两代人却做出了完全不相同的两种行为!那一个离开了家,躲在一个小房间里,坚持着自己的主张,使得祖父的命令无法执行;一个却跪在老人的面前,做着胆小的、虚伪的动作,给许多人供给了嘲笑的资料。这一切,都昭示着这个空虚的大家庭一天一天往衰落的路上走了。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拉住它。老太爷的努力没有用,任何人的努力也没有用。相反,这一代青年的力量绝不是那个腐败的、脆弱的、甚至包含着种种罪恶的家庭所能抵抗的。
而最能表现这个封建家族的崩坏和新时代的到来的,是老太爷的病,死亡和觉慧的出走。老太爷病了,病得很重,医药没多大的用处,人们就求助与迷信,请道士作法,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的祭天,请巫师来“捉鬼”。但是,这显然是没有用处的,最后在老太爷病危的时候,同意取消觉民的亲事,三个青年凭着信念取得了一次胜利。然而不久后,老太爷去世了,众人都忙着死人的事情,或者更可以说忙着借死人来维持自己的面子,表现自己的阔绰。大殓刚完,人们就忙着争产,分家,这个“家”已经不成家了。老太爷死后,由于忌讳,瑞珏不能在家里生产,被送到城外荒凉的地方去,年轻美好的生命随风消散,在这以后,年轻一代里面也有所觉悟了,觉慧选择了出走。在觉民,觉新和报社众人的帮助下,觉慧成为了这个家的“叛徒”成功逃离了这个家,逃到了一个未知的未来。
小说在高潮中结束,诉说了封建礼教的各种罪恶,预言了封建礼教最终必将被推翻,新思潮,新社会必将取代封建礼教和旧社会,使大家能过上幸福生活,悲剧已经落下帷幕,等待着大家的是对新生活的希望和期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