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作者:叶宁  井春妹  时间:2008/1/25 18:44:2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676
  鲁迅说:“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围城》作者钱钟书的讽刺艺术有独到之处,他的讽刺小说极具其鲜明的独特个性。有时锋芒毕露,脱颖而出;有时运用譬喻,奇趣横生,既有中国《儒林外史》式的冷嘲,又有马克•吐温式的热讽,形成既尖锐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特色。作品采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群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深刻揭示了人生如“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彻底撕破了那些学历煌煌的虚伪面孔。《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讽刺社会生活面面俱到 
  《围城》以方鸿渐的活动贯穿全篇,对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讽刺。方鸿渐不通事务、无能懦弱;苏文纨孤芳自赏,惟利是图;高松年撒谎老练、作假超真;李梅亭表面道貌岸然,实际男盗女娼、贩卖药材。这里面既有专门背后骂人,又擅长用各种借口来博取男人情感,采用假冒作家题字赠书的女生指导,也有由教员蜕变成“资本家走狗的走狗”的女大学生,有自称为“老古董”而打扮得妖形怪状,所写东西搬来搬去,几十篇如同一篇,宣言不问政治却随同已受伪职的丈夫离职遁去的报馆女编辑,也有认为机会要自己找,快乐要自己寻,换情人像换衣服一样随便,出洋学医而学到了不致怀孕的性开放女郎,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围城》中应有尽有。十里洋场的政界、银行界、新闻界和工商界的丑陋;一路上的污泥臭水;投机政客、伪君子充斥校园;“学校的图书馆倒像个惜字的老式慈善机关”;“馆里通共不上一千本书,老的、糟的、破旧的中文教科书居其大半,都是因战事而停办的学校的遗产”。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揭露了当时官场腐败、农村贫瘠、政府无能、学术虚伪、社会落后的社会生活,眼界相当广阔的。钱钟书的讽刺早已远远超出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时代。 
  二、讽刺意味自然流露 
  《围城》通过人物可笑嘴脸惟妙惟肖的勾画形象地暴露出人物卑下的灵魂,使作品收到良好的喜剧效果。如主人公方鸿渐留洋归来,“衣锦还乡”,四方轰动。但应邀回母校作关于“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学术报告”,却口出“鸦片引发了许多文学作品,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得灵感”、“梅毒据说也能刺激天才”等诸多奇谈怪论,使方博士不学无术、满口荒唐的形象跃然纸上,正是通过方鸿渐那通篇荒唐可笑的宏论,尖刻而犀利地讽刺了所谓的“西洋文明”,自然而然把矛头指向了方鸿渐这一类人的性格弱点,指向那种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 
  三、讽刺手法灵活多样 
  《围城》中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手法中处处见锋芒,达到近乎完美的讽刺效果。《围城》中既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文学典故,也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阿拉伯《天方夜谭》和美国的轶事、法国的名句,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兵法、医学、生物等知识。 
  《围城》擅长用讽刺性的比喻进行评点的技巧,生动风趣。如方鸿渐文凭风波“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这一精辟的评点,新颖深刻,含蓄幽默的方式注入了作者强烈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围城》中还采用了重复手法,增强了讽刺的艺术性。留学归来的鲍小姐,袒胸露背,扭捏造作。小说就反复把她比作熟肉店里的熟肉和熏火腿:“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紧接着小说中又借用“真理是赤裸裸的”格言,把鲍小姐轻薄、肉感、放荡不羁的习惯,写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 
  在《围城》中作者还能把彼此没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表面看风马牛不相及,可又合巧的很,能找出别人难以发现的共同点,这样由此及彼达到了很高的讽刺效果。 
  四、讽刺语言诙谐幽默,尖锐泼辣 
  《围城》中的语言独具特色,无处不闪烁着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讽刺可笑的人和事中让人悟出深刻的道理。方鸿渐买完文凭后劝爱尔兰人改邪归正,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了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书中戏言这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用喜剧性的语言发出悲剧性的感叹,讽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贫穷落后导致外交的失败。又如方鸿渐同赵辛楣斗口,之‘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这句话本来是国民党报纸为自己在日寇进攻面前狼狈逃窜所挂的遮羞布,这里通过人物的口点出,就为读者撩开了这块遮羞布,暴露出里面的肮脏东西,巧妙地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政策。 
  总之,《围城》的讽刺艺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厚独特的新天地,在小说那对社会不容情面的蹊落、挖苦的背后,又蕴涵着作者那样多的对人生的热望,通过方鸿渐的命运,剖析当时灰暗社会的丑陋,更重要的是想唤醒在“围城中徘徊、挣扎的人们,冲破围城,去走自己的新路”。因此,钱钟书独特讽刺艺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第11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