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思路
作者:武军 时间:2008/3/3 19:36:5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292
一、2006年上海高考题
[黄钟]人月圆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这是一个炼字题,这类题除了这样的问法,还有如下提问方式:2005天津卷第16题,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2004浙江卷第16题,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辽宁卷第16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这类题看似范围很大,其实可以从意义和文本两方面入手:(1)该词对表现全文主旨有什么作用;(这儿需注意这个词是否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用了就要点明)(2)该词在全诗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当然,并不是每个词都有这两方面的作用,有时可能只具备其中一种,有时命题者只问其中一种,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具体作答,但是考生在思考时则应从两方面入手,以免有所遗漏。
上题答案,“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二、2005年全国高考题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题目让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那我们首先得知道诗歌写了哪些静景(如水面、明镜等),哪些动景(如东风、垂杨舞等),然后需要考虑静景与动景又是怎样一种关系(如动静结合)。所以,本题答案需要包括如下三个要素:(1)诗歌描写了哪些静景;(2)诗歌描写了哪些动景;(3)动景与静景关系如何。考生容易将最后一点忽略。
这儿需要指出的是,诗歌鉴赏中但凡是从相对应的两个角度进行赏析的题目,如情与景、虚与实等,答题思路都如上。
上题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三、2005年山东高考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题目让简要分析“最”句,乍看之下,似乎无从下手,这时我们注意一下本题的前半句“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其实,这儿已点明了本题的切入点,从“表现力”入手。不注意这儿,很容易将答案写得漫无边际。要分析此句最有表现力,首先得知道全诗要表现的是什么情感,然后再考虑此句是如何表现这一情感的,其表达效果是什么,所以,本题答案需包括下面三个要素:(1)全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2)本句如何表达这一情感;(3)本句表达效果如何。这道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两者不可偏废。这儿考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不顾其思想内容而抓住其表达技巧不放。
上题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上述三种题型是最常见的诗歌鉴赏题型,我们理清了其答题思路,然后精心组织语言,答案自然会相对完整精炼。可见,诗歌鉴赏训练中,思路训练是根本。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