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170字。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专题教案
课 题 古诗鉴赏专题 课时 7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将考点落实到实处。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高考考点,明确考试要求。
教学重点:结合典型考题,对考点要求作初步了解。
教学难点:考点理解。
教学过程:
一、 了解命题趋势。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被列为高考《考试大纲》能力层级的最高级E级,是考试能力中要求最高的。命题形式以往采取客观试题,2002年开始采取主观试题形式,分值原来客观试题为3分(或6分),2002年起为6分,2005高考中,有部分省市的语文试卷试题达到8分,分值自2002年起,把诗歌鉴赏放入古代诗文阅读的范畴。2003年起考纲对古诗鉴赏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即“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综观近几年考题,我们发现,高考古诗鉴赏紧扣考纲。
二、明确考纲要求: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近年典型考题解读:
考题1:(2005年江西卷—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 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春夏之交乍暖忽赛,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考题2:(2005年北京春招卷-12)读下面的词,完成⑴—⑶题。(7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⑴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然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⑵“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案】⑴B⑵诗人通过观客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⑶要点: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四、分析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