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话题作文导写

作者:不详  时间:2008/3/4 13:40:3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449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有着“施恩不图报”的传统美德。但也不乏“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教导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老师;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知恩图报。学会感恩,存一颗善良、感激的心。
  请你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爱大于冷漠
  如果爱是奏响生命旋律的乐曲,冷漠就是终止乐曲的休止符。
  如果爱是燃烧在雪地里的火炭,冷漠就是吹灭这火焰的寒风。
  如果爱是航行在大海中的帆船,冷漠就是淹没这帆船的巨浪。
  当那些“观众”在起哄、叫嚣的时候,在催促那位轻生女子赶快跳下的时候,在轻声女子被救而大失所望的时候,他们的爱已被无情残忍地吞噬掉了。在嬉笑、起哄、失望的背后,究竟埋藏着多少无知与麻木,灵魂如魔鬼般的丑陋,难道这就是他们的本性?
  纵使“冷漠”如今是那样的大行其道,但爱的火花依然是那样地璀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爱的烟火还在人间燃烧。
  青岛爱心群体“微尘“,起初是一位多次捐款而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到一个爱心公益,多次救助受灾的地区和人民,不分国界,出钱出力,令很多身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得到温心的慰问和救助。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细,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城市的良心。
  爱总是充满着那些善心的人的灵魂,令他们能做出常人不会做的事,这是社会的另一个高度,让有爱的人去奉献爱。
  爱心大姐林秀贞,一位平凡农妇。她30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了6位和自己及家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人,对他们付出了儿女般的照料和孝道,她还时刻告诫子孙,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为人民,为社会奉献。爱的光环在她头上闪亮,或许直到她生命的尽头,还会照耀着她的灵魂。
  那些面对年轻女子的举动嘘声四起的人们,看到心中的爱心了吗?或许现实残酷不再,或许真的有一些欺骗让你痛斥不已,有着再也不相信别人的决心,或许周遭面对着的都是冰冷!但,试着献出爱心,才会体会到生命最伟大的意义!搏击巨浪救人的魏青刚、无私捐助的霍英东、为民行医的赤脚医生李春燕……他们都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一个不灭的真理:爱心无价,惟有爱才能让世界充满温暖。
  请不要用冷漠来遮盖自己的良心,“爱”才是和谐社会的标志。
  [点评]文章以排比、比喻开篇,吸引了读者的眼球,然后引入材料,但不是简单复制,表述有变化,接着针对观点“爱大于冷漠”进行论述。文章详细列举了青岛“微尘”团体、林秀贞两个事例,又略举了魏青刚、霍英东、李春燕三个人物,使得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论据充实。语言上流畅自然,如果再多点文采就更好了。                     
  [范文二]
  献上一束爱的鲜花
  人生,有时需要停下来思考,但思考过后不能停步,用正确的思考指导前行才是最佳的出路。我们不能只做一名“袖手旁观”的观众,而应为别人献上一束充满“爱意”的鲜花。年轻女子跳楼,不需要议论纷纷的嘈杂,不需要讥讽的冷笑,也不需要幸灾乐祸的话语,而是需要我们的关爱,需要我们献上一束爱的鲜花。
  献上一束充满爱意的鲜花,可以让人感动!
  徐本禹向山区小孩献上自己的鲜花。从繁华的大都市,他走进了贫困的山区,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一个个本不属于他的倾颓的教室,智慧和爱心驱使他选择贫困和孤独,因为有了这束爱的鲜花,点燃了孩子的希望,让孩子的眼睛充满了阳光,爱被期待着,这束鲜花“野芬芳而幽香”。
  献上一束充满爱意的鲜花,可以让人敬仰!
  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就是“林秀贞”。她记住了母亲的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无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无穷人”。的话语。她用爱赡养了这6位与自己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这束充满“爱意”的鲜花,散发出希望和光明,散发出令人陶醉的香味,芬芳四溢。鲜花的美,让人敬仰,她心灵的美让人敬仰。
  献上一束充满爱意的鲜花,可以让人动容!
  单薄的肩膀担起整个家庭,洪战辉带着妹妹走进大学校园的事迹,已经广为传颂。他学会了友善和坚强,一束充满爱的鲜花,让人鞠躬尽瘁,让人动容,让大家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把生命的力量化为一束爱的鲜花,焕发出迷人的香味,芬芳四溢。
  如果爱是一束娇艳而美丽的鲜花,那么它可以感染周围,幻化成万紫千红的春天。
  如果爱是一株伟岸而挺拔的大树,那么它可以感动世界,让成排的树林筑成遮风挡沙的绿色长城。
  如果爱是一滴小小的水珠,那么它可以流入心田,让蜿蜒的小溪积聚成为一片汪洋的大海。
  生活处处需要献上一束束充满“爱”的鲜花,温暖孤独的凄凉,抚平伤痕,拭干泪迹。
  [点评]从内容上来说,作者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之上,准确地确立了“年轻女子跳楼,不需要议论纷纷的嘈杂,不需要讥讽的冷笑,也不需要幸灾乐祸的话语,而是需要我们的关爱,需要我们献上一束爱的鲜花。”的立意,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撷取了徐本禹、林秀贞、洪战辉等人的事例,虽选材平凡,但叙述不落窠臼,笔法优美;从形式上来说,本文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语言简洁而流畅,尤其是结尾处,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对比构建的假设复句,组成一组排比句,既使文章主题得到了深化,又给文章增添了不少文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