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需三多,成就考试王——高考语文复习百日冲刺策略
作者:不详 时间:2008/3/7 6:31:0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32
有句古话叫“行百里者半九十”,它告诫我们做事要坚持到底,避免功亏一篑。很有道理。如同一个囊中羞涩的穷人,面对仅剩的几枚硬币——如何充分地利用好考前不多的一点时光,并获得最大的进步是每一位考生都在思考的问题。下面我想就语文的复习谈一点自己的建议。
一、首先要与任课教师的复习节奏协调好
这里所说的协调有两个含义。一是认真完 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一般来说作业有三类,一是练习卷——综合的或专项的;一类是需要识记的,如文学、文化常识,名篇名句等;一类是归纳、整理、搜集、思考等软性作业,我们都要尽量踏实地完成。有一点要提醒,我们做练习卷时要有考场意识。我历来认为只有平常作业具有一颗“高考心”,考场上才有可能拥有一颗平常心。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时间观念,要有卷面意识,要回答完整、步骤清晰——特别是主观性试题。否则做多做少都没有多大意义,还浪费了时间,坏了语感与习惯。
硬性的作业完成之外,就是软性作业了。思考、整理、归纳、联想等作业教师无法检查,最容易偷懒不做,但我要说,这些东西恰恰是最重要的。语文这门学科许多的时候是靠“悟”的,所以没有一定的积累、思考、联想、比对,是不可能有所进步的。而“悟”常常是顿悟,是灵感闪现,它到底什么时候来到谁也不知道。经过许多年的准备,至少经过半年的集中复习,我以为现在应该是实现顿悟的时候了,我们要通过努力促使自己的“顿悟”尽早、尽量多的到来。
与老师协调的第二个含义是不要失去自我。老师的教学总归是适应全体同学的,是平均用力的,不可能照顾到你一个人。这样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对照《考试手册》和历年高考试题检讨我们的学习,看看我们的知识和能力还有哪些缺陷,还有哪些可以提高的余地。这样好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的同时抽出一些时间对其加以强化。
当然,高考复习也不要犯“强迫症”——对自己的学习老是不放心。要知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是不可能弄懂所有的问题和解决所有的问题的——否则就会产生太大的心理压力。上海高考语文近年的最高分都在134左右,有些分我们是得不到的。
二、复习需“三多”,成就“考试王”
就具体的复习重点、复习策略,我提三点意见。当然如上所述,各人情况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要在真正“读懂”文章上多下功夫。
我以为无论是什么文体、语体的文章阅读,最重要的是读懂。文本都不能进入,还谈得上什么理解、分析、鉴赏、评价?一篇文章读完以后,至少可以回答一个问题:“写什么的?”这个问题又包括两个方面——中心内容及作家的感情倾向。高考的命题实际上是从四个角度出题,即“写什么的”、“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得怎样”。读完一遍,有人可以很快就能回答这四个问题,有人也许只能回答其中某一个、两个问题,也许有人什么也回答不出。
那么,怎么才能在短暂的时间里准确判断该文是“写什么的”呢?问题很复杂。如果可以允许我把这个问题简单化,那么我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从文体特点入手。我一直以为“写法就是读法”,他是怎么写的你就怎么读,这才有望走近作家,走进文本。有人说,“从思路入手”,也是对的,但是,作者思路在哪?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规律在哪?有的文章有语言标志,有的文章却很难有什么重要的标志。即使有“重要的语言标志”,它又没有标出来,我怎么知道那是重要的标志?所以还是一本糊涂帐。所以,与其说“从思路入手”我觉得还不如说“从文体特点入手”,因为虽然在文章学专家那里文体的种类也是无限的,但就高考而言毕竟还是有数的,就是常见的那几种。文章之所以可以分为不同的文体,就是因为它们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的方式是不同的。这个“不同”的地方,是同一文体下的不同文章的共同之处,所以总还是有些规律可以把握。我们的着力点也就在于熟悉并进而习惯这些“不同”,从而找到作者思路,循路走进文本,去弄明白作者写了些什么,以及他对这些事物持什么态度。
古诗文阅读:还是要在文言知识的积累上多下功夫。
现代文阅读水平的提高说到底还是思维水平的提高,其实显性的时间并不需要多少,练习也不需要做得太多,我以为把近五年的高考题认真研究一下就够了。但是文言文阅读却不同,这是一种书面语言,你不接触书本就无法获得语感,所以要多接触。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多做题,至少两天一个文段,配合一定量的练习检测。文段最好涉及到高考有可能考到的各种古文类型及各种语言现象、题目类型。
二是多读古文。如果可能,读读《古文观止》、《史记》等名著。实在没有时间,也不要忘记回读自己的中学教材。实在觉得乏味,读一读所做的练习中的文段也行。每天20分钟,就可以保持语感和对各种语言现象的记忆了。
而古诗词曲的阅读,我以为障碍也是在文句的疏通上,至多再加上想像。不要被鉴赏、评价这样的字眼吓唬住,许多时候读通诗句,补足诗句间的跳跃,掌握一定量的典故就可以掌握其主旨与情感了。而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与情感显然是诗歌鉴赏的要害之所在。
文言知识除常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之外,还包括文学、文化知识,甚至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伦理道德、思想观点,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读懂古代诗文的重要因素,要尽量给以关注,充分涉猎。
写作备考:要在思维转换上多下功夫。
写作的复习有两个方向,两者都很重要,最好齐头并进。一是认真修改至少一篇文章,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结构、章法、表达、文体。这是一个必须要做而且可以事半功倍的事情。具体如何操作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自己决定——可与同学交流,可请老师面批,甚至可以找来往年的满分作文自己揣摩。看看别人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审题立意的,再看看自己差距在哪,通过反复改写——如改写段落,调整结构,深化立意等——使自己的文章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还有一个方向是素材准备。素材的准备包括全面关注与重点掌握两个方面,一方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对社会生活保持足够的关注以熟悉各种社会热点、焦点甚至冰点话题;另一方面又要至少非常熟悉某一话题(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领域等),要熟悉到可以自由使用,从容转换。比如:“国学热”现象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时政材料、历史材料成为作文素材。
接下来就要花点功夫,做足思维转换的功夫了。比如,可以用“国学热”这个素材去写作历年的高考试题,怎么用得贴切、自然、典型而有力,这就是能力了。我以为最关键的是建立联系的能力。如“国学热”与流行文化现象是什么关系(2005年高考作文题是思考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我为什么想握住“国学”的手(2006年高考作文题是“我想握住你的手”)?以及“国学”面对怎样的必须要跨过的“坎儿”?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强弱与否(俗话说的“聪明与否”)主要就是表现在这种建立联系的水平上。特别是能在貌似毫无联系的地方找到联系,那就是非常聪明的人了。我想,做到这一步的同学还愁写不出好的作文吗?
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经过努力由一个连农活都不会干的,天天都要挨打的“龟儿子”最终成长为部队里的一代“兵王”。我同样相信,经过“十年寒窗”,我们远比“许三多”聪明得多的同学一定会成为高考语文考场上的“考试王”!
一、首先要与任课教师的复习节奏协调好
这里所说的协调有两个含义。一是认真完 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一般来说作业有三类,一是练习卷——综合的或专项的;一类是需要识记的,如文学、文化常识,名篇名句等;一类是归纳、整理、搜集、思考等软性作业,我们都要尽量踏实地完成。有一点要提醒,我们做练习卷时要有考场意识。我历来认为只有平常作业具有一颗“高考心”,考场上才有可能拥有一颗平常心。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时间观念,要有卷面意识,要回答完整、步骤清晰——特别是主观性试题。否则做多做少都没有多大意义,还浪费了时间,坏了语感与习惯。
硬性的作业完成之外,就是软性作业了。思考、整理、归纳、联想等作业教师无法检查,最容易偷懒不做,但我要说,这些东西恰恰是最重要的。语文这门学科许多的时候是靠“悟”的,所以没有一定的积累、思考、联想、比对,是不可能有所进步的。而“悟”常常是顿悟,是灵感闪现,它到底什么时候来到谁也不知道。经过许多年的准备,至少经过半年的集中复习,我以为现在应该是实现顿悟的时候了,我们要通过努力促使自己的“顿悟”尽早、尽量多的到来。
与老师协调的第二个含义是不要失去自我。老师的教学总归是适应全体同学的,是平均用力的,不可能照顾到你一个人。这样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对照《考试手册》和历年高考试题检讨我们的学习,看看我们的知识和能力还有哪些缺陷,还有哪些可以提高的余地。这样好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的同时抽出一些时间对其加以强化。
当然,高考复习也不要犯“强迫症”——对自己的学习老是不放心。要知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是不可能弄懂所有的问题和解决所有的问题的——否则就会产生太大的心理压力。上海高考语文近年的最高分都在134左右,有些分我们是得不到的。
二、复习需“三多”,成就“考试王”
就具体的复习重点、复习策略,我提三点意见。当然如上所述,各人情况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要在真正“读懂”文章上多下功夫。
我以为无论是什么文体、语体的文章阅读,最重要的是读懂。文本都不能进入,还谈得上什么理解、分析、鉴赏、评价?一篇文章读完以后,至少可以回答一个问题:“写什么的?”这个问题又包括两个方面——中心内容及作家的感情倾向。高考的命题实际上是从四个角度出题,即“写什么的”、“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得怎样”。读完一遍,有人可以很快就能回答这四个问题,有人也许只能回答其中某一个、两个问题,也许有人什么也回答不出。
那么,怎么才能在短暂的时间里准确判断该文是“写什么的”呢?问题很复杂。如果可以允许我把这个问题简单化,那么我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从文体特点入手。我一直以为“写法就是读法”,他是怎么写的你就怎么读,这才有望走近作家,走进文本。有人说,“从思路入手”,也是对的,但是,作者思路在哪?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规律在哪?有的文章有语言标志,有的文章却很难有什么重要的标志。即使有“重要的语言标志”,它又没有标出来,我怎么知道那是重要的标志?所以还是一本糊涂帐。所以,与其说“从思路入手”我觉得还不如说“从文体特点入手”,因为虽然在文章学专家那里文体的种类也是无限的,但就高考而言毕竟还是有数的,就是常见的那几种。文章之所以可以分为不同的文体,就是因为它们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的方式是不同的。这个“不同”的地方,是同一文体下的不同文章的共同之处,所以总还是有些规律可以把握。我们的着力点也就在于熟悉并进而习惯这些“不同”,从而找到作者思路,循路走进文本,去弄明白作者写了些什么,以及他对这些事物持什么态度。
古诗文阅读:还是要在文言知识的积累上多下功夫。
现代文阅读水平的提高说到底还是思维水平的提高,其实显性的时间并不需要多少,练习也不需要做得太多,我以为把近五年的高考题认真研究一下就够了。但是文言文阅读却不同,这是一种书面语言,你不接触书本就无法获得语感,所以要多接触。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多做题,至少两天一个文段,配合一定量的练习检测。文段最好涉及到高考有可能考到的各种古文类型及各种语言现象、题目类型。
二是多读古文。如果可能,读读《古文观止》、《史记》等名著。实在没有时间,也不要忘记回读自己的中学教材。实在觉得乏味,读一读所做的练习中的文段也行。每天20分钟,就可以保持语感和对各种语言现象的记忆了。
而古诗词曲的阅读,我以为障碍也是在文句的疏通上,至多再加上想像。不要被鉴赏、评价这样的字眼吓唬住,许多时候读通诗句,补足诗句间的跳跃,掌握一定量的典故就可以掌握其主旨与情感了。而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与情感显然是诗歌鉴赏的要害之所在。
文言知识除常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之外,还包括文学、文化知识,甚至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伦理道德、思想观点,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读懂古代诗文的重要因素,要尽量给以关注,充分涉猎。
写作备考:要在思维转换上多下功夫。
写作的复习有两个方向,两者都很重要,最好齐头并进。一是认真修改至少一篇文章,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结构、章法、表达、文体。这是一个必须要做而且可以事半功倍的事情。具体如何操作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自己决定——可与同学交流,可请老师面批,甚至可以找来往年的满分作文自己揣摩。看看别人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审题立意的,再看看自己差距在哪,通过反复改写——如改写段落,调整结构,深化立意等——使自己的文章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还有一个方向是素材准备。素材的准备包括全面关注与重点掌握两个方面,一方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对社会生活保持足够的关注以熟悉各种社会热点、焦点甚至冰点话题;另一方面又要至少非常熟悉某一话题(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领域等),要熟悉到可以自由使用,从容转换。比如:“国学热”现象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时政材料、历史材料成为作文素材。
接下来就要花点功夫,做足思维转换的功夫了。比如,可以用“国学热”这个素材去写作历年的高考试题,怎么用得贴切、自然、典型而有力,这就是能力了。我以为最关键的是建立联系的能力。如“国学热”与流行文化现象是什么关系(2005年高考作文题是思考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我为什么想握住“国学”的手(2006年高考作文题是“我想握住你的手”)?以及“国学”面对怎样的必须要跨过的“坎儿”?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强弱与否(俗话说的“聪明与否”)主要就是表现在这种建立联系的水平上。特别是能在貌似毫无联系的地方找到联系,那就是非常聪明的人了。我想,做到这一步的同学还愁写不出好的作文吗?
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经过努力由一个连农活都不会干的,天天都要挨打的“龟儿子”最终成长为部队里的一代“兵王”。我同样相信,经过“十年寒窗”,我们远比“许三多”聪明得多的同学一定会成为高考语文考场上的“考试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