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解读诗词的意象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29 9:15:0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21
月亮
1. 隐喻思人或怀乡。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唐代的边塞诗大多与明月有关,也反映思人的悲秋。如:“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将城外月如霜”,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问未还”。
2. 表示安闲清静。如: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刘禹锡“湖光(月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3. 感叹人生的短促。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十?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矣,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些都是感叹人生的短暂。
日
一般隐喻皇上或皇上的恩遇。如:李白“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令人愁”。
水
根据水的柔情和不断的特性,古人引发了许多联想。
1. 情切不断。如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 愁情之长。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 写清静。如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 喻高洁。如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5. 写凄寒。如白居易“去江来口守空船,饶前明月江水寒”,杜牧“天阶夜色凉如水,作看牵牛织女星”。
6. “流水”还表示叹息时光的易逝不可逆转,如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
雨
1. 写喜。如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
2. 写悲伤和凄凉。如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杜甫“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云
常借指愁,或指社会黑暗。如王禹偁的“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令人愁。”王安石的“不为浮云能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松
1. 喻高洁。如李白赞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2. 象征刚毅坚强,不畏艰险。孔子说:“岁寒,可以知松柏后凋也。”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技”。
柳
1. “柳”和“留”同音,从《诗经》“昔我亡矣,杨柳依依”开始,诗词中的“柳”一般都具有离别的内容。如王维的“渭城朝雨了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一般家里庭前院后种柳树,所以诗内写柳寓怀乡之情。如许晖“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诗人登楼见杨柳就想起了故乡。李白说得更明确:“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令人想起繁荣兴旺的局面。如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当年台城柳色,是繁荣兴茂的象征。关汉卿《四块玉•别情》的“凭阑袖拂扬花雪”也是点明絮柳飞时是春天。
梅
梅,独占百花之首,在雪花飘飞的冬天,它傲雪开放。所以梅花在古诗词中成为意志坚强,品质高尚的意象。如林逋赞梅“众芳摇落独暄娇,占尽风情向小园”,王冕借梅自喻:“我家洗砚池头树,多多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菊
菊,不俱严寒,人们也以它作为意志坚强、耿介孤独的象征。陶渊明就是以菊自喻。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卓尔不群的文学意象。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苏轼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的“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也以此明志,抒发了耿介孤傲的情怀。
竹
1.喻有气节,坚强。如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2.喻孤高不随俗。苏东坡的“结根岂殊众,修河独出林。孤高不可恃,岁晚风霜侵”和王安石的“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才高老更刚。曾与富黎同雨露 , 终随松柏到冰霜”,都是表现这种情操和君子的风范。
杜鹊
“杜鹊”在古诗中是悲苦的化身,它又名子规、杜宇。陈维崧的“无聊笑捻花枝说,处处自鹃啼血”, 寄托了故国沦亡之悲。李白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和白居易的“杜鹊啼血猿意鸣”都以杜鹊表达悲哀之情。苏轼在《浣溪沙》中以“潇潇暮雨子规睹”之景烘托了悲凉之情。
雁
喻思乡。雁又名鸿雁,一种候鸟,随着气候南北迁徙。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诗人们往往借大雁抒写游子的思乡之惰。如温庭筠的“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司空曙的“乡心正无限 , 一雁度南楼”,王禹偁的“天际征鸿 ( 即雁),遥认行如缀(指群雁在天空排列成行,借指游子客愁)。
草
草是生命力的象征,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极具低层性,古隐居不仕之人称“草民”、“草命”,“草菅人命”的“草”都表示低下。
草也是旧时的常用建材,用以盖屋,为穷苦人家安身之所。草屋简陋,为隐士贤人常居之所。刘备想求贤人辅佐,曾三次到隆中,枉驾诸葛亮的草庐,虚心求教。“草庐三顾”历来引为礼贤下士的佳话。
“草堂”、“草屋”是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显其风操之高雅。杜甫在成都就有两所”草堂”。
草,常被百姓广泛利用,作为鞋、帽,显出质朴和厚重的乡土气息。屈原却不同,他对奇花异草情有独钟,常以花草冠佩来象征其品德之高尚。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意思是把江篱和辟芷等香草披在身上,将泽兰花连缀挂在胸前。
宝剑
宝剑在古诗中常用来显示渴望建功立业或行侠仗义的英雄气概。如曹植的“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左思的“铅刀贵一割,梦想、聘良图”,贾岛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秋瑾的“宝刀侠骨谁与传?平生了了旧恩仇”。诗中的剑都寄寓了壮士侠客建功立业施行大义的意象。
烽火
喻战争。如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李顺的“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季节
春夏秋冬季节的取景,常常表现出诗人的喜怒哀乐。如写春,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写秋,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活清沙白鸟飞回气”,骆宾王的“西陆 ( 秋天 ) 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表示忧愁苦闷之心。写冬天战地生活,如祖咏的“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昂危施”,李贺的“半卷红旗临易水,霸道鼓寒声不起”。写冬天穷人寒苦,如张孜的“知饥寒人,手脚生劈,皮肤冻裂时”,居易的“上衣正单,苦旱煌”,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木土。谁知盘中餐,历历接辛苦”。反映了穷人日子难熬。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