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不是1+1
作者:余蕾 时间:2008/3/18 11:42:0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03
“天空是蓝蓝的”,却未必,描写是丰富多彩的。
“直角三角形必有一角等于90度,另两角之和也必为90度”,全世界任何人都不可能更改。
“文章要开门见山,结尾要与开头照应”,却未必,行文各有其招,各有其妙。
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但习惯往往左右着思维,我们很自然地把语文当成了1+1的科学,还以为这才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当然,1+1=2在语文中也不是没有。李白生于何年何月,《阿Q正传》是谁的作品,“中国”是名词,“人”字有两画……这类问题是不容争议的1+1=2,但这似乎不代表语文的主流(除一笔一画的写字非得特别重视外)。李白生于何年记不住并不重要,赏析李诗,答案就不可能也不应该是1+1=2了。性格不同、经历不同、身份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品味也各不相同。有人品出了景,有人品出了情,有人品出了意境的美,有人品出了哲理的深,有人品出了语言的浪漫,有人品出了诗人的豪气,有人品出了用字的精妙,有人品出了音律的和谐,这远不是像1+1=2一样可以简单下结论的。《红楼梦》是一部大著作,以前曾流行一种说法,“开读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可见读者之众。但我敢肯定,并非人人都不约而同地读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必然没落这个大主题。若果真如此,那封建社会的皇太后读后恐怕不会感动得连觉都睡不着了,她读到的是宝黛缠绵的爱情。(当然这只是“戏说”中的情节,不足为据。)建筑师们可能更感兴趣于书中亭台楼阁的风格描写,缝纫师们可能更看重书中多彩的服饰描绘,烹饪师们则从书中学到了几手烹调技艺……我们总不能指责人家读得太偏,没有阶级眼光吧。著名京剧大师盖叫天从书法作品中居然顿悟出了一个多年未琢磨出来的武松“走边”的动作,被传为佳话,这更是读的各取所需了。
千万别误会,我不是鼓吹乱读一气,我只是实话实说,我只是看到这书读得太苦,太乏味,太拘谨,太缺乏个性。不是吗?《苏州园林》,多美的写景散文,可以说是作者用江南园林诗与苏州评弹的旋律谱成。而我们一开读就定下了“总说”、“分说”的主调,不扣住“总分”就不算读,不考“总分”就不算考了《苏州园林》。那么美的画面,那么美的语言,都成了其次,你问《苏州园林》写得怎么样,他只会说“写得好,用了总分法”。我们追求了1+1=2,却大大浪费了宝贵的阅读资源,我们选择了“科学”而抛弃了艺术和文化。外国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这读,还真不能套了1+1=2的算式。
读如此,写亦然。习惯的做法是,老师命个题,根据自己的主意“指”一个框框,“导”一个思路。(眼下还流行以应考为目的的所谓“作文宝典”之类的“葫芦文指导”。)于是几十名学生操一个模式,几十篇作文摆一副面孔,好坏之分只在语句通顺与否,字写得整洁与否,材料选用恰当与否,个性已经丧失,更无独特的风格可言。(考场作文,为了统一评分尺度,另当别论,其实考试作文也在发生变化。)这1+1=2似的“科学”作文久经不衰,值得反省了。“春”是一道作文题,孩子可以写“花儿开了,鸟儿唱了,风筝飞上蓝天了”,中学生、大学生就不这么写了,大作家朱自清却写出了一篇名作,这“春”能套1+1=2的算式吗?
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总爱落实在“科学”的结论之上,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我们会看到,语文教学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事实上很多时候无法有统一的结论),所以,由老师给“统一标准”的读写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不能再让语文走入1+1=2的套子中去了。
文章来源:《语文报•高考版》2007年第219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