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激起思想的浪花——谈如何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实处

作者:安徽省全椒中学 王燕  时间:2008/3/19 22:05:1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55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也。”叶圣陶先生的话时时鞭策着我,促使我不断地思考摸索。我认为要达到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应该大胆地创新,建立个性化的课堂模式,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沟通的桥梁,充分体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主体地位和价值。
  一、营造和谐互动氛围
  鲁迅说过,要想造就天才,首先必须准备天才生长的土壤。师生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轻松愉快、富于人情味的气氛,有利于形成师生和学生之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活动情景;表现出勇于探索、质疑问难、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出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产生灵感的智力状态。而紧张的师生关系,如同“猫和老鼠”的关系,容易滋生学生消极的情绪,从而困扰学生的学习激情,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营造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现在的高中课堂一般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通常只是读课本,听老师讲解词语,分析课文,而很少进行有意思的讨论或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是“上帝”,学生是“沉默的羔羊”,课堂如一潭死水。结局是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得到提高。语文教师应激活氛围,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之下,教师与教材所提供的信息才能变成激活、诱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许,学生的某些想法是不合逻辑、荒谬的。但这是由学生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决定的。我们要宽容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我们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大胆尝试、探索,最终由“填鸭灌食”到“主动觅食”。
  二、建立多样教学模式
  怎样营造的课堂氛围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我认为以下三种教学模式不妨一试。
  1、自主活动式。要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质,首先学生要能够自己作主,有选择、支配权。因而教学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课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群策群力,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究意识才具有价值。教师要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地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个性才能。我在教《鸿门宴》一课时,就让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将课文创造性地改编成剧本,并让学生分别扮演项羽和刘邦,演绎鸿门宴上的一幕。学生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情的揣摩,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和认识。这种课堂表演式教学就是实施自主活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之一。
  2、尝试探究型。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造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语文教师应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地探索,自己去发现知识的规律;让学生努力地尝试,自己去积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让学生勇敢地超越,自己去实现不断的创新。探究是创新的开始,尝试本身就是创新,超越更是不尽的创造。学习《涉江采芙蓉》一课,我让学生设想,主人公的男或女身份对诗境有无影响。学生积极思维,碰撞出了美妙的思维火花。
  3、问题发现式。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问题往往比能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学生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就是一种创造。语文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地分析问题,努力地解决问题,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引导学生关注佚之狐这个人,从而引发讨论“佚之狐为什么不自己出马”,从而加深对人物的认知。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茶壶,学生是杯子,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逞一时口舌快,学生是 “雾里看花”,临考又是题海大战,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积累法。叶圣陶先生在《拿起笔来之前》一文中明确指出:要写好文章先要有点“准备工夫”,这个准备工夫即: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在实际生活里养成推理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紧紧抓住这三个习惯的培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是以语言积累作为前提的。积累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吸收和积累。语文教师可以在每次的早读时间给学生朗诵一篇课外美文或积累名言名句;给每位学生一份《必读书目》,要求学生每学期必读一本经典文学名著;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培养摘录和记录的习惯,等等。
  2、比较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联想力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各种事物的比较、类推中创造性地学习。如学习《囚绿记》时,让学生比较分析朱自清《绿》描写梅雨潭绿的片断、老舍《济南的冬天》描写济南的水绿的片断、陆蠡《囚绿记》描写窗前的绿的片断,从比较分析中领悟抓住景物特征、情景交融等写作方法。
  3、拓展法。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实行开放式教学,激活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学生个体素质,是创新学习的有效途径。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我要求学生课外赏析自己感兴趣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学生选了《西江月 井冈山》、《采桑子 重阳》、《七律 长征》等;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要求学生课外鉴赏《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沙扬娜拉》;学习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要求学生课外鉴赏《我爱这土地》;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补充张爱玲和罗曼罗兰写秋的文章和著名写秋的诗句……通过向课外延伸阅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激活学生发散思维。
  4、辅助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多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目的。例如《优美的汉字》配以图文、考古实物比单纯讲解要让学生容易接受的多。《囚绿记》配以石缝间的蒲公英、砖墙角的小瓜苗、悬崖峭壁上的松树、沙漠中的一株小草等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生命的图片,让学生领略到不屈的精神力量,从而有意识关注生活、体味生活。
  每一位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确立关注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有助于使素质教育的推行有更明确的方向,也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