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蛙之声激起的浪花——谈《荷塘月色》的教学艺术

作者:皖肥西中学 石玉成  时间:2006/11/26 22:53: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10
  《荷塘月色》的教学已近尾声,看到不少同学情不自禁地在低声吟诵课文,仍沉浸在课文中那一片纯静美的氛围之中。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板书这两句古诗后,我要求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找出课文中哪些句子跟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生很聪明,晓得这是南朝诗人王籍“以有声写无声”的著名诗句,突出了山林的幽寂清冷,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情趣。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也异曲同工地用蝉、蛙的聒噪反衬出月夜荷塘的幽静。”一个学生急不可待地说。
  “那么,作者为什么开头不写蝉蛙?把有关蝉、蛙的文字移到第二段或正面描写荷塘的部分,不也一样可以表现荷塘的幽寂吗?作者迟迟涉笔蝉、蛙又是为什么呢?”我于无疑处设疑。
  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的翻动课本,有的苦思冥想,有的小声议论。
  一个学生举起手:“我觉得,问题不在于蝉、蛙是不是一直在响,而在于作者到底是什么时候注意到这些响声的,——他是在饱览荷塘美景后才感觉到蝉、蛙的聒噪的。”
  “一位作家说过,外部世界作用于艺术家的,不是眼睛,而是心灵。”另一个学生受到启发,站起来补充。
  两个同学的发言开启了同学们的思维,教室里热烈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煤屑小径上的朱自清在深深体味空旷独处的妙处,当然‘听不见’蝉声与蛙声。”
  “作者伫立于荷塘岸边,发现了一个与喧嚣烦杂的现实社会截然不同的美的天地,已将自我与自然幻化做迷离恍惚的一片。
  “杨柳高高低低的暗影召回了作者不宁静的如麻心绪,心灵已倦于跋涉,蝉蛙也就乘虚而入了。”
  “蝉、蛙在作者心灵感觉上从无到有的过程,正是作者的精神家园得而复失的过程。”
  “你能列举有关以动衬静的诗句,并体会作者的心灵感受吗?”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表明声音是一种由远处传来的,鸡鸣的声音也显得深远,不那么清晰。因此声音不显得那么实。意境给人虚幻、朦胧之感。
  《三衢道中》“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为全诗精彩之处。把前面水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景色与后面山路上所见的美丽景色自然联系起来。“不减”意在比较出后者同前者一样美。而一个“添”使静景动化。偶尔传来一声声婉转动听的黄鹂叫声,以声衬静,更显出山谷的幽静。诗句联系起来一回味,不难看出,作者所见的景物前面的很美,后面的则更美不胜收。作者所见所闻及欣赏赞美之情,跃然纸上。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大概花、鸟这种本无人情的自然之物着实被诗人的绵绵愁绪感染,也禁不住为感叹时事,痛恨离别而哭泣、惊心。这是由诗人置身于凄凉衰败的环境中移情于物而又物显于情所致。
  谢肇淛的《渡汶河》中“霜飞月落野鸡啼,雾锁长林水拍堤”这两句写景通过声色的渲染营造出一种凄清幽寂的氛围。在其笔下,一切妍丽的色彩均被摒弃,只是水墨的浓淡不等的晕染,诗人似乎有意在让这种黑白效果发挥至于极致,以求画面透出荒寒枯寂的清气幽韵。荒野的鸡鸣和拍岸的水声则以声衬静,更突出了境界的幽寂。
  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如此教学,课堂怎会是一潭死水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