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就例说理、不落俗套
作者:江苏省如皋中学 袁海明 时间:2008/3/31 13:32:0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70
那么该如何就例说理呢?
一.反向假设,力求透彻
所谓反向假设即指在论证时,如果举的事例是正面的,那么还可以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反之,如果所举的事例是反面的,则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例如:
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甫者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当做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柱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誉。
这一段主要是从正面论述杜甫的人生态度及其成就的,但如果要再深入一步,我们可以从反面作一些假设推论:
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风清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如此推论,即从反面证明了“缩小痛苦,百折不挠”对于“璀璨人生”的重要性,使说理深化、透彻。
再看下面这则材料:
2007年2月19日进行的NBA全明星比赛中,由于西部明星队早早地以较大比分领先于东部明星队,所以全场MVP的得主就将在西部球队的两位主要得分球员斯塔得迈尔和科比之间产生。最后一节比赛,在东部明星队结束了最后一次进攻后,时间只剩下15秒,球控制在科比手中。此时科比的得分是31分,斯塔得迈尔的得分是29分。按照惯例,此时领先的一方一般都会持球将时间耗完,科比也将顺理成章地获得MVP。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最后几秒钟,科比忽然将球传给了站在底角三分线外的斯塔得迈尔。如果斯塔得迈尔将这个球投进,他的得分将会超过科比,从而很有可能抢走本场比赛的MVP。幸亏斯塔得迈尔的这记三分没有命中,才成全了科比的最有价值球员称号。
这则材料蕴含着多个角度,可以论证多个话题。有同学在用它论证“成熟”时是这样反向推论的——
这场全明星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智日益成熟的科比。如果他还像以前那样一味好强斗勇,也许他的得分可以创造全明星赛的记录,但是他将不会拥有现在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也不会拥有现在如此旺盛的人气;如果他按照惯例持球耗完剩下的时间,当然MVP的头衔可以更加稳妥地摘取到手中,但是这种不给别人留下最后机会的做法,对斯塔得迈尔来说未免太不公平,未免有失大度和大气,不仅会让现场观众怀疑他的气量和度量,更会失去斯塔得迈尔的感激和信任。那样的话,科比的MVP就会因此黯淡许多。是成熟,为他的奖杯镀上了一层最有价值的金子。
有同学用它论证“明智”则是这样反向推论的——
科比的选择并非意气用事,也不是一时冲动,他的头脑中肯定经过一番激烈的博弈,最终才有了这样一个明智的选择。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斯塔得迈尔最终的那个三分球投中,从而得分超出科比一分,MVP会给斯塔得迈尔吗?不会,现场的观众、球员、裁判乃至NBA的总裁都明白科比最后一传的分量,所以科比仍然会顺利拿到MVP,而且斯塔得迈尔保证也不会有任何怨言。如果斯塔得迈尔的三分球不中,MVP当然还是科比的,而且他还会白赚一个无私的美名。因此说,科比的最后一传不论从什么角度来说,都是最明智的选择。
二.因果推论,入木三分
叙述的例证如果侧重于原因,那我们可以从其结果上分析;反之,如果例证侧重于结果,那么我们就从原因上去分析。这样也能在就例说理上深刻一步。
请看这样一段例证——
记得《猪八戒照镜子》的故事吗?它写的是猪八戒抡起了铁耙,将胆大妄为的映出了自己那张丑脸的镜子打得粉碎,结果每片镜子中仍有自己丑陋的脸。猪八戒这种闻过则怒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
这段文字是从结果上说的,我们就可以从猪八戒打碎镜子的原因上去揭示本质,如:
猪八戒之所以要打碎镜子,无非是因为镜子如实地照出了自己的丑陋,而这正恰恰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于是,猪八戒愤怒地抡起了铁耙。这种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闻过则怒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的是闻过则喜的精神。既然容貌丑陋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不接受镜子直接真实的反映呢?并且,猪八戒 完全可以在镜子的指引下正确认识自己,甚至施粉黛、正衣冠,或从其他方面弥补自己相貌上的不足。
三.辩证分析,增强理趣
在运用例证法时,要注意辩证分析,切忌以偏概全。有一篇文章论证高分与高材的关系,先举了高分与高材集于一身的例子:南宋爱国名将文天祥,曾以“高分”考中状元;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少年时曾以高分考入南开学校,他品学兼优,成为当时唯一的免费生。这证明,高分与高材完全能统一在一人身上。然后作者又举出低分也成高材的事例:明代的归有光,八次落榜,但他含辛茹苦,发愤攻读,写下了《震川文集》四十卷;医药学家李时珍三次落第,经过 27 年辛勤劳动,写下了《本草纲目》药学名著。这说明“低分”者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可成为“高材”。在举出两种事例后,作者分析道:因为分数的取得往往带有片面性,偶然性。倘遇考题偏、难、怪,临场紧张、发挥不好,也可能造成低分,甚至落榜。然而,暂时低分,几次落榜不能视为“低材”。这种分析就很有辩证法。
再如:
毛泽东主席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人民感激他,爱戴他,以各种方式表示着自己的感情——戴徽章,背语录,塑雕像,崇拜他甚至神化他。
这段文字主要从颂扬伟人的角度写的,我们也可以从辩证分析的角度来作一分为二的引申:
人民对领袖的这种爱戴之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盲目“崇拜”他,“神化”他。因为“情感”不等于“理智”,更不能取代对真理的认知。毛泽东也是人,他虽然伟大,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例如,他制造了“大叛徒刘少奇”这一新中国第一大冤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致使祖国遭受“十年浩劫”。所以,对于毛泽东,说其白璧微瑕可以,说其美玉无瑕,那就不客观了,不公允了。
四.解说事例,彰显个性
所谓解说事理就是对所列举的事例进行适当的解说,揭示出其中的道理。解说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相同。这样,我们的说理就有了个性。请看下面这则材料——
从前有一种病,这种病使人食欲不振,最后致人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听说他有这个病,于是乎告诉他,我们这个村里面有一种神水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听了,照办了,就去喝那个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化学家就想:为什么这个水能救我啊?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芒硝救了他,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
这个故事内涵丰富,可以用来说明很多的观点,有一位同学借此作了这样的论述——
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在别人没有产生疑问的地方,你产生疑问了,你这就是比别人前进了一步了。可见,“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和“始”了。
显然,这位同学紧扣材料说理,通过解说,找到了连接材料与观点之间的桥梁,阐述了“质疑”和“学”、“思”的关系。这样的解说是个性化的,是令人信服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