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语文人大附中权威教师支招冲刺复习

作者:佚名  时间:2008/4/9 11:29: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943
  教师简介:沈献章,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海淀区进修学校高三语文兼职教研员,海淀区高中教学工作专家指导组成员,海淀区教委名师工作站专家组成员,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试题评价专家组成员,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考试》杂志特约编委,光明日报《考试》杂志编委,中央电视台《当代教育》国际网站高考语文学习指导主讲教师,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在线高中语文主讲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30年,教高三毕业班20年,尤其是在抓高三工作、高中教学管理和高考语文复习指导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人民网教育频道的视频访谈,我们本次访谈的主题是:2008年高考语文名师冲刺辅导,在距离高考还不到80天时间,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沈献章老师,首先欢迎沈老师的到来,请和人民网的网友做一个简短的交流。
  沈献章: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接受人民网教育频道的视频访谈。
  主持人:沈老师,目前全国大概有10多个省份考生拿到考试说明,现在考生最关心如何根据考试说明进行下一个阶段的语文复习,我们在人民网教育频道的网站上征集了不少网友的提问,下面就先请您就这些提问给我们一一作答。这个阶段考生非常关心下一阶段复习应该从哪下手,如何能够把这两个多月的时间利用好?
  沈献章: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做一个明明白白的竞争者,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彼”,就是知道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知己”,就是说,高考的知识点我是否掌握了?每一个考点的解题思路、方法和解题技巧我是不是具备了,我们头脑里要想,我不能带知识的盲点进考场。
  第二,这时我们要做到查漏补缺,温故知新。进入高三以来几次统考、本校的摸底考试、月考,这是最重要的综合训练板块,这时我们要汇集起来,认真“回头”。另外每周的练习要回头梳理,把历次综合联系放在一起看。对答好高考这张试卷意义重大。温习时,不仅要查补知识方面的缺漏,还要方法技巧、审题得失、规律把握,速度的掌控以及时间的分配等认真总结。
  第三,要构建知识的网络。因为网络化的学科,是最便于提高学科能力的。它的特点是能够归纳、概括、有条理,它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最快的提取,又可以最容易最牢固的记忆,因为它是理解性的记忆。在使用时,容易与外界信息组合,很快从大脑里把信息提取出来。因此高考复习备考一定要知识网络化,使知识点上下连贯、前后贯通。
  主持人:我国的成语数量相当庞大,有一些考生在解答成语题时,觉得记忆非常困难,有一种“大海捞针”的感觉,做这种题有比较好的方法吗?
  沈献章:成语是我们高考必考题,它是最有语文特色的,成语是高考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纵观全国十几年考试的难点,我们应该从六个方面来准备成语:一个是高考命题常常出在词意理解的错误上,在这个方面设置题,大多不是使用频率很高,也不是非常生僻,就是说限于常用和非常用,因为中学生掌握的成语有限,所以考到的成语不一定是你熟悉的。例如“田先生生气了,涨红了脸说道:“你们说的都是杯弓蛇影、纯属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北京海淀区03年期末考试题)“杯弓蛇影”用到这个句子里是不对的,因为“杯弓蛇影”是把杯子里的蛇影错当做毒蛇,疑神疑鬼,它的同义词是庸人自扰,也并不是无中生有。所以这个成语,大家对这个真正意思是理解错了。
  主持人:是不是因为口语中,不是很常使用这样的成语,由于这样的现象导致同学们遇到这种成语时,感觉到比较生疏?
  沈献章:我们要记忆大量的成语,要积累,积累阅读也好,积累多时,你调用时,你就方便了,而且也准确了。
  第二个特点,高考命题人常常考查的感情色彩的错误的认识。在成语里有很多成语意思是相近,但是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表示肯定和赞许,有喜悦的色彩,这是褒义词,有的表示否定或者贬斥,有厌恶的感觉,感情色彩不同,使用场合不同。因为成语在感情色彩上,细微的差别出题人会设计陷井。比如说“无所不为”、“处心积虑”、“趋之若鹜”这些都是贬义词,“雨后春笋”是褒义词。
  例如:几乎所有的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几个人就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就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了。(2002年高考题)
  这个意思是春雨过后,竹笋长得又多又快,用雨后春笋形容造假者多,这就不恰当了,因为这是褒义词,他是比喻新事物大量涌现,不能有来形容反面事物,后大家忽略了雨后春笋的感情色彩,就是因为他说食品场就多了,仅仅从多的角度来理解雨后春笋,而没有从感情色彩上理解,就落入陷井了。
  第三个特点,命题人常常在成语适用对象上设置错误,因为有一些成语的意思是相近的,但是在使用范围上有细微的差别,或者使用对象上有差别。有的成语的意义轻,有的重。有的成语只可以跟这类词语搭配,有的跟那一类搭配,有的只适用于人,有的还可以适用于物,有的可以在所有的语境中使用,有的是只可以在一定语境中使用,如果不了解这些,在解题时就会容易出现差别。比如说“美轮美奂”,只可以形容建筑物,比如说"炙手可热"是形容气焰神圣,“洗心革面”是针对人的。例如: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继续向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年高考题)这个成语就用错了,因为“洗心革面”是清除内心的罪恶,单从革面两个字感觉是改变刊物的质量是说得过去,但是整个成语意思来讲,就用错了,以因为洗心革面是彻底的悔改,刊物决定继续提高稿件的质量,这个对象是刊物,刊物不是人,它更没有悔改之意,所以这个成语用到这里就错了。
  我们既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同时还要看成语放在语境里是不是恰当。
  第四,望文生义的错误。比如说“不刊之论”,考生一看就认为是不能刊登的意思,其实这个“刊”不是刊登的意思,是修改的意思。古人的话,是把字写在竹简上,写错以后,用刀把木简一削就可以了。这个刊左边是“干”右是立刀,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橡皮擦,是修改的意思。“首当其冲”、“万人空巷”、“釜底抽薪”,都是这样从字面理解就错误了。最近我们海淀区考了一个题目,由于工作负担过重,收入差别过大,以至公司出现骨干员工跳槽的现象,这对那些人才力量不丰厚的公司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必将影响公司的发展。釜底抽薪的字面意思是抽出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地方不是解决问题了,在这个语境里应是雪上加霜。骨干员工跳槽了,本来就是工人少,又有人走了,的确是“雪上加霜”。
  第五个考查的成语错误是容易混淆的错误。比如“应接不暇”和“目不暇接”,这两个成语,非常容易混淆,应接不暇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一路上风景优美看不过来,一个是形容人、事很多,应酬不过来,而目不暇接是形容东西多,眼睛看不过来,这个意思跟前面的第一层意思有相近,而跟应付不过来意思差别比较大,比如说“耸人听闻”和“骇人听闻”,耸人听闻是故意夸大,而骇人听闻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都指社会上发生坏事,这样的成语特别容易混淆,所以考察时要放到一起用心比较,看他们细微的差别在哪。
  第六,我们语言逻辑上的衔接错误。运用成语不仅要弄懂词意还要符合语法的规范和符合逻辑,不符合逻辑就前后矛盾,或者照应不当,我们在应用成语上常常犯逻辑上的错误,所以命题上常常从这个方面来设置陷井。比如说,有这样一句话“对新教材的修改,大家已经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最后我想再补充几点,就全当是抛砖引玉吧”“抛砖引玉”是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这是谦虚的话,因为这是放在首先发言的场合,引出别人的意思,这时,是别人说完了,你最后说,还存在什么抛砖引玉呢?
  主持人:还有一些考生在诗歌鉴赏方面有一些疑问,比如说接下来请沈老师说一下诗歌鉴赏题的备考和建议?
  沈献章:我认为是三懂,一个是要读懂诗,二是要看懂题。三是要懂表达。就是说人家从哪个方面来提问,我来从哪个方面回答。
  读懂诗,就是说要注意抓诗歌的密码,我们说密码就这么几点,一个是题目,比如说,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半庙方塘一鉴开,云影天光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也感”这个标题是这首诗的诗眼,一定要从“观书”这个题目上,来理解这个诗的意思,不看标题,单看诗歌内容,就很难抓住一个主题,就是抓不住要点。所以要看标题。
  第二,抓注释,这样是命题,特别是为学生提供理解诗歌内容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肯定是在解题上对我们有帮助,比如说有一年高考题是,《塞上闻笛》中的“一夜梅花笛里飞,冷沙晴槛月光辉”,这里的“梅花”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看的梅花,不是植物梅花。
  第三抓诗眼,比如说“一上高城万里愁”这个“愁”是这个诗的表现手法。比如说比喻,拟人、双关、烘托、寄景,抒情。
  第五抓意向,它实际上这是约定成俗的,比如说“鸿雁”、“杜鹃”、“杨柳”、“菊花”,一看“鸿雁”,我们就知道是书信的意向,“杜鹃”一般是跟悲哀联在一起,“杨柳”是送别,是依依不舍,“菊花”是高洁的。
  主持人:您能不能就诗歌的鉴赏常见题型给我们讲解一下?
  沈献章:我们要读懂试题有这么几点,一个是问“是什么”,就是要求回答使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蕴含了什么道理?,比如说,《观书有感》有两首诗,这两首诗用什么修辞手法,这两首诗各蕴含怎样的读书道理,这是直接提问是什么?第二个是为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是,要结合具体的分析来解说,比如说,有一年高考题,考王维的一首诗《过积香寺》,问第三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两个字是诗眼,第三问是这样描写好在哪,这就要求分析表达效果了,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回答,常常是,有什么好处,这样的提问你就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法来讲它的好处。第四是怎么样,要求从手法角度来回答,比如说怎么表达。
  我们搞清楚前两个读懂诗歌,知道它怎么出题来考察,就是应该我们如何在回答问题,就是懂得表达,懂表达,不举一个例子,《咸阳城西楼晚眺》第二、第三联更是为人称道,这首诗是千古名篇,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从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妙处。二三两联,诗歌的内容我们应该说是回答这两联在景物描写上,颇具暗示性,并且寄托景物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总说,这两联如何把景和情结合在一块,第二联是写风云变化,风声雨来,预示着社会动荡的暴风雨即将横扫晚唐。三联是写秦宫汉阙,满目凄凉,鸟在凄凉的悲鸣,这时风、雨、太阳落山,鸟雀躲藏起来,这都宣扬一种悲苦和惊恐不安的情况。我们知道,他写的是什么景,这个景里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借这个景物的凄凉,抒发对晚唐满腔的凄凉之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