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信息筛选与整合例谈
作者:佚名 时间:2008/4/15 4:25:5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11
下面,我以粤教版教材《传记选读》(选修九)的第三单元为例,谈谈高二文言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的问题,以供大家参考。
一、文言阅读教学中的信息筛选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信息是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而报道的内容又是接受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即对阅读具有未知性。就一篇文章而言,信息就是文章传达给读者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以及有关对它们的解释与阐述,它可以是事实、理论,也可以是观点、设想等等。就阅读而言,信息就是分散在文中,需要辨别、选择、组织、加工的各种细节和要点。“筛选信息”,指根据要求,从纷繁复杂的语言材料中选择所需信息。广义地说,完成任何阅读题都需要不断进行辨别和筛选,但通常我们把信息筛选题限定在狭义的范围内,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特别强调在题目与原文,原文中此处与彼处的相似相关的表述中进行细致的比较、辨认,并按照一定的标准,从中进行准确的选择、提取。
我在教学《项羽本纪》第三部分“垓下悲歌”时,安排了以下环节:
1.项羽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可以说,项羽临死都没有找到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他一味地把原因归结为“时不利”,过分强调了自己个人英雄主义的“气盖世”。
2.文学家是怎样看待项羽的?
①杜牧《题乌江亭》:在杜牧看来,英雄豪杰应该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可能东山再起。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倾向。②王安石《乌江亭》:在王安石眼里,项羽在乌江时已经军民离心、大势不存、无回天之力,即使再回江东,也“势难回”。作者的批判之意溢于言表。③李清照《绝句》:在李清照心中,项羽是一位豪迈刚强、壮烈感人的悲剧英雄,虽败犹荣,可歌可泣,令人敬仰。作者的赞美之情流于笔端。
3.史学家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有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耶?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分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王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本纪》 (汉)司马迁
司马迁肯定了项羽英勇善战的优点和在推翻暴秦中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指出了项羽的缺点:“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自矜功伐”“奋其私智”“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不自责”等,并且,批评多于表扬,褒贬之意十分明显。
4.文学家和史学家对项羽的评价有何不同?
对于历史上的同一人物,文学家的评价或批评或批判或赞美,价值取向单一,毫不含糊;主要原因是文学家看问题的时候,往往渗透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而历史学家的评价是既指出历史人物的优点,也指出其缺点,即看问题客观全面;主要原因是历史学家看问题的时候,必须冷静公正,不能渗透思想感情,要实事求是。由此,我们看到了文学眼光与历史眼光的不同。
这堂课,我反复筛选了项羽、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司马迁的语言信息,找出它们的相关性进行比较,提取出“人物评价”这一中心信息组织教学,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较高,能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效果较好。
二、文言阅读教学中的信息整合
“整合信息”,就是根据材料的内容,对筛选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做到简洁明确。在教学《苏武传》第五部分“李陵劝降”时,我安排了以下环节:
1.李陵劝降时,使用了哪些煽情材料?(①长君伏剑自刎。②孺卿饮药而死。③太夫人不幸。④妇更嫁。⑤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不可知。)作为过来人,李陵是一位煽情的高手。为了劝降苏武,他完全站在苏武的角度上,分别陈述苏武的哥哥、弟弟、母亲、妻子、妹妹、儿女在汉朝的不幸遭遇,目的是为了用铁的事实证明汉朝薄待苏家,苏家在汉朝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汉朝已经不值得苏武留念。
2.苏武是怎样回应的?(①武父子位列将,爵通侯。②兄弟亲近。)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况且,皇恩浩荡,体现了国家的关怀。回应的事实很简单,在苏武看来,除了感激,还能有什么呢?
3.李陵和苏武看问题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李陵能言善辩,那一系列动之以情的说辞,旨在用汉朝的薄待为苏武投降匈奴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终逃不出一个“私”字:以我为圆心,以私字为半径画弧;苏武站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立场上看问题,归结为一个“公”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噙满泪水,那是我对祖国的深情。)
4.我们有何感想?(“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他就是我们心中的中国科学的催化剂。”感动中国2007年度闵恩泽的颁奖词还在我们耳边回响。爱国的人物事迹,我们还能找出很多:岳飞、林则徐、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邓小平等等,不胜枚举。总之一句话: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
这节课,我考虑到文言篇幅较长,文章情节曲折,教参又没有什么说明文字,如果抓不住中心信息,对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帮助不大。因此,我反复揣摩李陵和苏武的对话,以此为突破口,分析人物语言的真实性,进而挖掘各自陈词的目的,探讨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最终整合到“爱国”这一个焦点信息,顺理成章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逐层深入、中心突出、一气呵成。学生十分投入,教学过程讨论热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