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与培养

作者:佚名  时间:2008/4/20 9:01:1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63
  冷静地反思近几年语文教改中的“创造性思维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作文训练是“沸点”,现代文阅读是“沸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热潮中的“冷点”。为什么文言文教学就不能同其他语文教学一样“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新《语文教学大纲》)呢?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思考思考这些阻碍在哪里?
  不能否认,与现代文、作文教学相比,要在文言文学习中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难度较大、阻碍也多。这些阻碍因素十分复杂,但从学生学习心理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客观上讲,文言文本身复杂难学,时代的隔阂和语言的距离使学生视文言文为“第二外语”,有一种畏惧感,“倘若畏惧心理超过正常程度或者发展到严重地步时时,便会妨碍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罗杰斯)。学生根本不相信自己在文言文学习中会有什么“创造力”,常常担心由于自己“无知”闹出笑话,甚至有了正确的理解也不敢提出。比如《文学读本》中有一处将“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误印成了“红城五月落梅花”。有些同学看了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发现了这个错误,可是在做题时,仍然问“红城”是什么意思。显然,学生这样的情绪妨碍了思维活动。
  从主观上看,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更喜欢实施“权威性教育”,教师独占讲台,用一种“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方法,满堂串、满堂灌,刻板地逼着学生按同一个方向,同一种方法,去求得同一个结果。这就造成学生习惯于师云亦云,迷信书本,顺从资料,不从自己实际考虑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在表达、思维、感觉上没有“自由”,也难怪学生这样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双耳听老师“串”,一支笔记老师“翻”,一张嘴照课本“背”——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之中,还谈什么创造性思维呢?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不少学生受老师“教为了考”的影响,形成“学为了考”这样的错误认识。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只愿意死记硬背,(有的学校甚至还要求背译文)不讲求知识的迁移;只重视考试的分数。不在乎“发现和闯出新路时的愉悦”;只强调“立竿见影”的暂时效果,而不注重学习的 “战略战术”。这种考试至上的压力也抑制了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展开。
  总之,现状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既无“心理安得”,也无“心理自由”。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这两者恰恰是 “发挥创造力积极作用的两个最重要的先决条件”(罗杰斯)。失去了他们,如何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呢?
  由此,要突破这些“阻碍”,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活跃起来,我们必须明确“前提”是什么?
  突破这些“阻碍”关键无疑在于老师。海特纳曾这样肯定地指出:“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教师。”
  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改变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态度,“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自我”,消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增强他们的信心,努力创造出一种良好的进行创造思维活动的氛围。
  1、尊重
  学生学习文言文,有时也会闪现求异思维的火花,教师应该倍加爱护并尊重他们的独创精神。在讲解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时,教师认为“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这两句集中抒发了词人爱国伤时之情,作者借深山鹧鸪的啼声“行不得也,哥哥”,巧妙地道出了主和派的阻挠之声。可是有的同学却说不对,他们认为,鹧鸪的鸣叫,应该理解为辛弃疾的新生——尽管主和派重重阻挠,但是辛弃疾仍然要斗争,向他们发出“行不得也,哥哥”的劝告。对这种求异的想法积极引导他们从辛词的特点和本词的意境上找根据。学生看到自己的意见得到尊重,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越谈越热烈。有的说辛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坚定的爱国思想和抗金必胜的信念,这样结尾更能反映词的思想本色;有的说,这样理解更能反映当时作者愿望和现实的矛盾;有的则说,辛词用的是“曲笔”,但在婉转曲折之中露磊磊不平之气,这样的结尾有更深的内涵……此时,他们还有什么“畏惧”呢?经过一番“分散”(求异),“辐合”(求同),也就有基础的。
  2、鼓励
  我们常听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很多时候,教师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力量,他们往往由“信任”得“安全”,由“安全”获“自由”,时时迸发出进行创造思维的冲动。因此,我们应该养成一种习惯,即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要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告知学生,而应该启迪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他们逐渐养成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摸索,自己解决的良好习惯。
  3、合作
  “权威”的态度是培养创造力的极大障碍,鼓励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必须倡导一种相互合作的作风,造成一种和谐、平等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把自己“降格”为学生“合作者”,和同学们同学一篇课文,共研一个问题,形成共同的语言和情感。讲《伶官传序》,它的中心论点,课本的“诵读提示”说的很清楚,即“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教学设计也是根据这个认识来安排的,可在课堂上有同学就是不同意。有的说中心论点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有的则认为是“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那堂课是新授课,当时我虽然比较急,但是我并没有拿出课本的“权威”,也没有摆出教师的架子来遏制学生的思维,而是以一个合作者的态度与同学们一起从三者的关系、全篇的对比、词语的比较等方面进行讨论,最后统一了思想。这样的合作不仅活跃了课堂,深化了教学,而且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锻炼。
  4、放手
  “凡欲创造性学习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他应该在一定限度内自由行动和独立负责试验”,同时,“教师还要促使学生自己做出决定”(海特纳),这就要求教师有“放手”的能力和魄力。要知道,在荫蔽之下的小树是很难长成参天巨木的。
  5、疏导
  当然,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有创造性的思维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学生易于表现出假性创造力” (海特纳) ,所以,教师有时还不得不扮演“权威”角色,对学生的思维行为作出评价,让他们按正确的方向进行探求,不过一定要采取疏导的办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而自己则推迟下结论;有时自己不下结论,让学生独自评价,让他们说出教师要说的话。这样既利于学生接受,同时又训练了学生自我评价,而这恰恰又是创造行为的一个重要范畴。一次训练学生“点读”能力,有一段文字要求标点:“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屡小屡同贾人岂为之哉”(《孟子•滕文公上》)。其中,“贾”应属上,作“价钱”讲,即“巨屡小屡同贾,人岂为之哉?”可有的同学拼命地争,说“贾”作“商人”讲,属下,并举出了种种“理由”。对这个明显的错误,我引导他们根据全句的意思去确定词义,可他们仍然固执己见;我又请同学对这种解法展开讨论,最后解决了问题。这样,不仅没有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使他们认识到,求异不是猎奇,更不是诡辩,而是为了学习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改变学生对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态度,加强他们的自信力固然重要,但教师不能消极地坐等学生创造性思维出现,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和课本,积极地进行自身的教学创造思维,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思维活动的条件,引导他们创造性思维。在这方面有哪些方法呢?
  海特纳在《创造力》一文中十分强调教师本人应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力,认为这也是学生能否获得创造力的一个前提。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繁琐地讲解语法,刻板地落实字词中解脱出来,以“创造”的精神进行改革,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设置环境,提供条件。在课堂教学中,从实际出发,运用“加一加”、“减一减”、“联一联”、“比一比”、“反一反”、“换一换”等简单而实用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下面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某些处理进行介绍:
  换一换:
  读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我提出问题:作者在这里连用了相如三个“行动”来突出他的性格特点,在安排顺序上能否调换?
  设一设:
  读到第三段,我提出假设:课文上说“于是舍人相与谏”,如果没有“于是舍人相与谏”,相如会不会主动表明自己的心迹;如果要表明自己“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胸怀,他会选择什么时机?
  联一联:
  第四段中有“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至此也。”我要求学生联系第二段中“且相如素贱人”,想一想:两个“贱”同出于廉颇之口,应该如何理解?
  比一比:
  “所以……者,以……也”是学习本文应掌握的重要句式。在讲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时,我推出了三种理解,要求学生进行比较,看哪一种比较恰当。如果认为都不合适,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先解救国家的危急,然后再报自己的私怨。
  ②我之所以做这件事,是为了把国家的危急放在先,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
  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国家的危急发生在先,而个人的私怨发生在后。
  减一减:
  第四段中“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我对学生说,廉颇不是不知道相如住处,上门谢罪完全可以不“借助宾客”引导,因此“因宾客”三字可减去,问学生意见如何?
  加一加:
  课文在廉颇登门谢罪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至此也”之后就煞尾了,我请同学们加上相如的答语以及两人的对话,要求他们设计的对话,符合各自的性格特征及矛盾的发展。
  课堂实践表明,这些做法虽然简单却往往能诱发学生的多种思维。当然,运用这些方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围绕教学要求“鼓励学生回忆和自由联想,区别不同的问题,找出彼此关系,琢磨不寻常的思想和奇异的猜想,提出非同寻常的主张,寻找不为人知的方法”(海特纳),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应该说,文言文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选择方法,应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做到:
  有利于落实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探索问题,以假设解决某个问题可能有几种正确方法为基础;
  有利于启迪学生把新旧材料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材料,从而解决问题,而不过分依赖课本的注释和教师的串讲,寻找现成的答案;有利于调动各种思维参与文言文阅读的思维活动。
  “创造”并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乱来一气”。要使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收到实效,必须按“规律”办事。只要不断地在文言文教学中展开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文言文教学就会“死”中现“活”,“活”中现“新”,焕发出应有的生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