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与想象

作者:张国华  时间:2008/4/23 13:23:2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15
  一、目标领航——考纲要求
  “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与想象”,是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第四个考查重点,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本题都出现在四个选择题的最后一题。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像。
  二、知识按钮——考点透析
  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推断或想像形成的新句子;或完全与原句无关、全部是自己推理和想像的全新句子。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推断和想像,这种推断和想像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最有效的方法;第三,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这可以使你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三、金针度人——设错方式点击
  1、无中生有
  即题目根据原文内容有意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出现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断,或者出现一个正确判断,但是这一判断不能从原文任何一处找到相关依据。
  例如,2005湖南高考第9题B项,“实验清楚地表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因此我国现行人寿命长短计算的方式是错误的”,原文根本没有谈论这方面的内容。该题的D项,“胎儿的听觉器官在母亲怀孕的最后三个月完全形成。所以好的胎教模式对人脑自我构成功能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处结论一句,原文明显没有此意,两个选项的错误都是明显的无中生有。
  此外如,2006年湖南卷第8题的C项所说“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于原文无据,无中生有。
  2、混淆范围
  命题者经常故意删掉原句的有关部门部分,使选项与原文对应句相比,或扩大了表达的范围,或扭曲了意义内涵。
  例如,2007年湖南卷第9题B项,“实验证明嗜盐菌在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中仍能继续生存,可见嗜盐菌在完全无水的极端干燥环境中也可存活下来,或处于半体眠状态”,原文说,“嗜盐菌躲藏在这些像一个个小房子似的盐的晶体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半休眠状态”,而这些晶体是含有微量水分的,要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须“盐的晶体有机会重新融入有水环境中”,明显混淆范围。
  3、夸大其词
  这种设题,或在范围上将原文的部分变为全部,或在程度上将原文轻的变为重的。
  例如,2006年湖南卷第8题的D项,“从某些生物体到人类,研究者在基因方面作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探索,科学的日新月异使我们相信,在不远的站起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原文说“让人类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而该项所说“在不远的将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将目标拔高,显然夸大其词。
  2007年湖南高考第9题C项,“如能获取嗜盐菌特有的DNA修复工具并将其移植到人体中,那么人类也能在致命的紫外线照射下和极端干燥的真空环境里生存”,“原文只是说“也许能为增强人体修复DNA受损的自然能力开辟新的途径”,明显夸大其词。
  4、正反混淆
  例如:2005湖南高考第9题A项,“通过对人幼年生长期时间程序产生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新生儿的睡眠与清醒昼夜周期是不可能改变的”,原文是“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地过去,大脑一天一天地发育,睡一醒行为的内在时间程序也不断变化,这个时间程序以此反映婴儿大脑的不断发育情况”。可见我们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新生儿的睡眠与清醒周期是不断变化的”,恰好说反了。
  5、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
  例如,2006年湖南高考第8题的A项,“人们之所以不能确定单基因突变与人类衰老的关系,是因为只采取单基因遗传研究的策略,而没有把单基因遗传研究与多基因研究结合起来”,原文中说,对线虫的研究,“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同时,由对人类早衰综合症的研究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明显的属于强加因果。
  2007年湖南高考第9题A项,“高盐浓度导致与辐射类似的后果,在强烈紫外线辐射下嗜盐菌的存活率达80%,因此在高盐浓度海水嗜盐菌的存活率也约为80%”,“高盐浓度导致与辐射类似的后果”只是“使有机体的细胞,特别是细胞中的DNA受损”。原文推断不出结论“存活率也约为80%”。因果关系明显是强加的。
  此外,常见的错误类型还有:
  6、以偏概全
  故意缺漏某一方面的内容,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第10题A项也属于这一类型。
  7、张冠李戴
  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8、由或然推出必然
  这种错误,原文用了“可能”“可以”“能够”“也许”等词语,而推断中常常用了“必定”“必将”“一定”“定然”“定要”等词语,因而造成了错误。
  9、由未然推出已然
  也就是原文中表达事物的可能性,在选项中当成了现实性来表述;原文中的预测,在选择项中却当成了事实。
  限于篇幅,不一一举例。
  四、实战演练——能力训练
  太空城市
  千百年来,浪漫的文人想像着或远迁于月球,或高居于云端。然而,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月球不适合人类长住;居住在白云之巅,也得受地球种种流弊之苦。不如向太空发射一个人造的巨大容器,使其成为一个太空城。
  1974年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杰里•奥尼尔教授的太空城方案一经提出,就引起广泛反响,众多科学家纷纷加盟,使其设计不断完善。
  在月球上建太空城的设想已被排除,因月球气候严酷,且有两周“昼夜一交替”之苦。但月球有大量冰态水,矿产丰富,太阳能充沛,虽不宜大量移民
  但人生存没问题,故月球将成为太空城的中转站和供应基地。
  太空城是环形的,像一个面包圈,旋转着以提供人造重力。科学家发现,若使环圈中空部分的直径达到约l5公里,每分钟一次的转速即可同时符合重力与内耳平衡这两项要求,故早期太空城中空直径即如此,顶部高度约离地面60米,圆环周长约为6500 千米,环内有l80公顷的生活空间,约为4个天安门广场那样大,可居住10000人。太空城外壳由金属和玻璃制成,厚厚的外壳确保太空城安全无虞,既可阻止宇宙射线,又可抵御流星体的袭击,比起地球,太空城既无地震等天灾,又无核战或什么恐怖主义袭击等人祸,真可谓“保险箱”。
  月球向太空城供应包括氧气、水在内的大部分原料,因其引力为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运出东西比地球更容易。太空城绝非投资无底洞,待太阳能电站建成,太空城即可向地球源源送电。太空城阳光明媚,巨型反射镜将阳光反射进来,通过调节入射角和人射量形成昼夜和四季。城中绿地和公园占地过半,大气提供大部分水分,因为植物的叶子有蒸发作用。太空城是个闭合的生态系统,大部分废弃物都必须再循环。
  当你在2050年有幸来到太空城时,假如你有心脏病,这种低重力环境,就会使你的疾病霍然而愈。而格外洁净的空气与控制有序的温度和湿度,也会使你呼吸系统的种种不适一扫而光。在太空城的视野,不能一览无余,故住宅设计为台阶式,公寓一层一层往上摞,一家的房顶是另一家的花园。由于设计巧妙,绿化得当,住宅区与公园和农业用地杂错相间,故放眼窗外,看到的只是掩映在绿荫中的左邻右舍,绝无住在高楼林立之城市中的压抑感。
  太空农场也会让你留连忘返。精心控制的人造环境条件,加上高科技农业,使太空人口福不浅,食物营养丰富、品种繁多、供应充足。
  太空城还是地球的的希望所在。微重力、高真空、原料充足、能源无限等条件使太空工业与科研得天独厚。工厂将生产地球上无法生产的高精尖产品,科学家也将在多学科获得突破。届时太空城定会回报给地球不断的惊喜。
  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来,太空城不能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地球上肯定也不能生产。
  B、金属和玻璃制成的外壳,能够避免太空城遭受宇宙射线和其他天体的侵害。
  C、太空城自身不会出现类似地球地壳运动所带来的诸多灾难。
  D、太空城易于管理,所以治安条件会很好,是个保险箱。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空城的建造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适合长住的环境,而且最终将回报人类。
  B、如果太空城要精简医务人员,心脏病护理人员和呼吸病医生被精简的可能性很大。
  C、太空城的食物营养丰富、品种繁多、供应充足,迁居在此的人类有望享受到良好的食物供应和自然环境。
  D、太空城巨型反射镜的功能失控,将直接导致整个太空城季节和温度的混乱,出现冬季气温超过酷暑温度的现象也不足为奇。
  参考答案:
  1、答案为A,属于反向推断,由“地球上不能生产的在太空城能生产”,并不能反向推出,在太空城不能生产的在地球上也不能。B项属于转换概念推断,“流星体的袭击”和“其他天体的侵害”两个概念是可以转换的。C项属于正确的相关推断。D项属于正确的相关推断。
  2、答案是C:属于偷换概念推断,太空城是“人造环境”而非“自然环境”。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