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考场作文结尾的八种方法
作者:不详 时间:2008/5/3 6:10:0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636
一、首尾照应法
这种结尾的特点是文章的开篇和收尾构成呼应式的统一,有开有合。如2002年浙江考生《他们都选择了明月》的结尾:“在纸醉金迷、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我们更要摆正自己心灵的天平,用理性和智慧的砝码去称量物欲的卑微,去体量明月的可贵,做出对得起心灵和神明的选择。也许,这很困难。但在面临这种选择时,请想一想老禅师,想想故事中的小偷,想想孟子……他们何以能成千古佳话,彪炳于世?因为他们都选择了明月。”文章的题目与结尾合而为一,不仅结构严谨,而且暗合中心,发人深省。再如2002年江苏考生的《凭心灵选择》的结尾:“用心灵选择的人生道路,纵有痛苦,我也无怨无悔。”结尾“纵有痛苦”是对开头段中“这种痛苦”的回应,同时,“我也无怨无悔”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对待这种痛苦的态度。这样既体现了话题的要求,又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二、卒章显志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文章的结尾处才提出观点、见解、结论或主旨。如湖南考生的《放弃的智慧》的结尾:“勇敢的人们啊,在心灵的抉择时,在助人为乐勇往直前的同时,别忘了另一种更需要勇气和智慧的选择,叫——放弃!“该文在前文述说了父子四人盲目守卫亲情,不懂得放弃,最终没有一个活下来的例子,自然而然的得出“应该放弃”的观点。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样的文章一般在前文埋下伏笔,制造悬念,到结尾时才揭示谜底,使人恍然大悟,回味无穷。2001年河南考生《人生九味》这篇文章也采用了此法:“我儿,你糊涂呀!何为第九味?那就是诚信呀!”
三、哲理概括法
这种方法的特征是完成文章内容后,在结尾处从不同的方面启发读者反复思索上文内容,认真品味蕴涵其中的道理。如2002年陕西考生的《生命的天堂》的结尾:“……生命可以延续,爱可以延续,选择也是一样,有的东西太残酷,残酷得让你不忍正视;有的东西太短促,短促得令你不及面对,但该来的该走的都是心上的烙印……”这一方法和鲁迅的《故乡》的结尾如出一辙:“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给人留下思索的余地。
四、含义隽永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文章结尾时不明确的点出主旨,而是运用含蓄而又内蕴深厚的语言,让读者浮想联翩,从中揣摩思索其内涵,受到启迪,故有余味悠长之感。如2002年重庆考生的《千年的选择》的结尾:“此时此刻,天外深处,正有清脆的歌声,悠悠而来。”“清脆的歌声”是作者的所悟,那悟的又是什么,自然而然地引发读者去联想。再如2001年四川考生的《财富》的结尾:“我的座右铭是:‘父母给你的名字,自己打造品牌!’谨以此句赠予读者共勉。”自己打造什么品牌,令人遐想。
五、激励号召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文章结尾时运用抒情议论的手法回应中心,明确地点出人生价值取向,情真意切,给人一种气势,一种濡染人心的力量,使人心潮澎湃。如2002年湖南考生的《我心如雪》的结尾:“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你会发现,自己很美,别人很美;你会知道,收获是种满足,付出更是快乐。选择把自己变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吧。”文章最后发出的强烈呼唤,正是号召每个人“选择把自己变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再如2001年湖北考生的《给世间一缕馨香》的结尾:“诚信,这枝美丽而馨香的玫瑰。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这片玫瑰园,不要吝啬你心中的那朵朵玫瑰,轻轻地微笑着摘下一朵朵,又轻轻地微笑着送给你身边的人们,世间将会多一缕馨香。朋友,撒开你手中的玫瑰吧!你同样会时刻感到甜蜜的馨香!”一个“其实”,表明了作者期盼诚信的美好愿望,透出了作者呼唤诚信的良苦用心。
六、运用修辞法
这种方法指的是在文章的结尾运用排比、比喻、引用、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采飞扬,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此方法多被有深厚文学底蕴的考生所运用。如2002年江西考生的《择善而从》的结尾:“择善是火,点燃生命的灯;择善是灯,照亮生命的路;择善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排比、顶真交错运用,语句流畅,文字优美,很有气势,且极富哲理。再如2001年广东考生的《诚信让你发光》的结尾“诚信是夜空里最亮的一颗星,把它摘下来轻轻放入你的旅行袋,你就会一路发光。”形象的比喻,道出了诚信的分量。
七、环境深化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叙文或散文,指在文章的结尾运用环境描写,这种描写是前文环境描写的一个发展,环境描写与内容节拍相和谐,同声相应,相互生发,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如2002年江苏考生的《夏夜蝉鸣》的结尾:“后来,游乐场终于不曾在这片土地上建起。绿。却渐渐地在城东蔓延,还有那曲蝉鸣……”文章仿佛让我们也看到那片绿,听到了那蝉鸣,领悟到保护家园,保护绿色的重要。再如2001年河南考生的《最后一次相亲》的结尾:“门外,太阳的脸笑得很灿烂,很灿烂……”太阳的灿烂正是人物以‘诚信’觅得知音后喜不自胜心情的反映,虽没有点出,但“诚信“的价值已得到体现,给人意味深长之感。
八、补叙交代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叙文或散文,特点是在结尾时补充交代,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考生受生活经历所限,作文素材虚构成分较多。大多数考生写作时是“站在窗内看窗外的风景”,而不能融入风景,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故有不真实感,如运用补叙交代法则可避免此弊。如2002年广东考生的《弃婴》的结尾:“那个女娃儿,就是我。”看前文似有编故事之嫌,“就是我”三个字的交代,让读者不再怀疑故事的真实性。
巴金先生曾说:“写作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这是对写作名家来说的。对考生来说,因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考场作文还是要注意写作技巧的运用。好的文章结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紧扣文章主旨,创设一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在读后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愉悦。结尾处的随便,往往会导致“大意失荆州”的惨局。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