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话题作文写作的误区
作者:瓜州县第二中学 魁学海 时间:2008/5/11 15:04:0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55
一、对“所写内容在话题之内”的理解错误
有的学生认为话题作文不存在在审题的问题,忽略了话题作文材料和引题对话题的限制。甚至有人认为“在话题范围之内”就是只要在行文是出现了话题中的词语或判断,就算是符合要的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其实话题作文也存在审题要求。我们认为话题作文的审题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对话题本身的理解。话题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如“战胜脆弱”“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二是对话题之前的材料和引题的理解。有人认为话题作文只要关注话题本身就可以了,前面的材料可有可无的。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可以说任何一个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都不是随意的,它或者对话题进行解释说明,或者对话题所涉及的内容作思维的定向,甚至是限定。而引题更为重要。
二、对“文体自选”的理解有误
文体自选并非没有文体、不要文体,而是指可以从考生熟悉的的各种文体中选择自己擅长的、适合表达内容的一种。这种没有文体意识或文体不纯的现象在话题作文中普遍存在。“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但不等于不讲文体。只是放宽了对文体的限制.给考生创造了宽松选体的自由。如果你擅长写记叙文,在记人叙事中必须体现记叙文的六个要素;如果你擅长写议论文,在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中,要有鲜明、正确的论点,要有充分有力的论据;如果你擅长写说明文,就要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准确使用语言;如果你擅长写诗歌,要有鲜明的形象,要有充沛的感情,要讲究语言的精练,还要大体押韵。如中考作文试题是:“请你围绕‘家’这个话题,写一篇650字左右的文章。”面对此题,你如果确定写“我家的新鲜事”,就可以写一篇记叙文;你如果确定写“家庭给我的启示”,就可以写一篇议论文;你如果写“家庭琐事”,就可以写散文……总之,写什么必须是什么,写什么必须像什么。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考生将文章写成了“四不像”。开头针对话题发表一些议论,接着以“我最近就遇到过一件这样的事”作为过渡,再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有的开头模仿话题作文中的提示语,用散文的笔法去抒写,接着又提出个观点、看法,然后再用论据来证明这个论点。这种无体的作文岂能成为考场中的上乘之作?
确定选什么文体作文,一定要从自己的写作实际出发,努力展示自己的特长,不能强写硬凑。不过,对考场作文来说,考生应尽量选写记叙文(包括小小说、散文),因为写记叙文,便于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便于编制曲折的故事情节,也便于描绘逼真的画面,抒发真挚的感情。
《考试说明》对作文文体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符合文体要求。从表达方式的运用角度来考察,我们一般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而这三种文体都有一些基本要求的。我们不管写什么文体,都要遵循这种文体的要求和特点,不能随心所欲。
三、对“题目自拟”的理解有误
学生拟题随意,不考虑文章的内容,题目宽泛空洞,平淡无神,甚至有的直接以话题为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阅读的第一接触点,拟一个好的题目也是语言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拟一个好的题目,对写好“话题作文”尤其重要。要根据自己确定的材料紧扣“话题”拟题。拟题一定要选好角度。角度大,范围广,在特定的考试时间里放得开却收不拢,难于写出结构完整的考场佳作;角度小,更集中,更能找准紧扣“话题”的切入点,既方便于迅速构思成文,又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一个好题目的标准是:切合内容,切合文体,简洁醒目,形象生动,新颖独特。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以下的拟题方法。
1、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如:(1)比喻 《我渴望老师的“阳光”》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这些设喻佳题也都富于文学色彩。(2)引用 ①引用诗词 , 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陈锡添就为此写了一篇新闻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这个题目引用了唐朝诗人李贺诗中的一句,原诗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借用过来,非常贴切。琼瑶的小说《月满西楼》就引用了李清照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碧云天》引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②引用歌词, 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如一位同学在中考作文时自拟的题目是《因为爱你》,见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惊讶不已,想不到考场里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记叙的原来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他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词,全文可谓浑然天成。第一次模拟考试中有的同学拟了个题目《阳光总在风雨后》,非常得当。(3)层递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读书的兴趣、方法和作用在递进中表达得简练生动。 (4)对偶《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这两例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考生善于推敲的语言功夫。 (5)对比 《躺着读书,站着做人》 “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 (6)设问 《错?对!》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7)反语 《我发现了家中的“贼”》)家中几次“失窃”,“作案者”原来是瞒着别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贼”,贬词褒用,凸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风趣。(8)借代 有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又如《人生需要掌声》,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
2、借用符号
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近年来正悄悄兴起于全国各类报刊,话题作文的拟题亦不妨借用之。如运用数学中的恒等式:“勤劳×高科技=致富”、 不等式 “成绩≠素质”、 荒谬式 “99+1= 0” ,其中 “99”代表合格产品率,“1” 代表不合格率,文题通过这种荒谬的计算式,揭示了质量意识的重要性。其实、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中的题目就是我们学习模仿的很好的例子,平时学习中,大家多留意文章的题目,就可以形成拟题的能力。
当然,话题作文作为一个新的命题模式,也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