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到底“性”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驳议

作者:河南新乡市第三十中学 武舒萍  时间:2008/5/27 6:44:5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489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这是新世纪指导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文件。新课标就语文课程的性质在“前言”部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于这样的定性,有人赞同,也有人质疑。有的质疑者指出,这样定性,“未能够真正”“体现语文特征”(张彬福《语文教育百年教训》)。还有人指出,这样定性,造成了“语文本质属性的二元论”(李贞祥《〈语文课程标准〉献疑》),或“语文课程性质核心的多样性”(陈黎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检讨》)。更有人指出,语文新课标所谓的“工具性”,其内涵“说不大清楚”,“至于‘人文性’”,“比‘工具性’还要玄乎”(钱梦龙《语文教学,何必谈“性”》)等等。这诸多质疑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仔细想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说,确实大有问题。 
  那么,问题大在哪里呢?逻辑常识告诉人们,事物的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之别。所谓本质属性即在相类事物中,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属性,人们通常称之为事物的性质、特质、特性、特征、特点或特有属性、基本性质、基本特点等等。既然如此,要为一事物准确定性,就必须明确该事物的特有属性或基本性质是什么。那么,新课标中所谓的“工具性”是不是语文课程所特有呢?答案只能是否定的。事实上工具性为中小学各门课程所共有,并非语文课程所独具。比如,数学课程是进行测量和运算的工具,物理课程是认识和处置物理现象的工具,化学课程是认识和处置化学现象的工具,生物课程是认识与探索生命奥秘的工具,政治课程是分析与处置各种政治关系的工具,历史课程是了解历史事件与探讨历史发展规律的工具,地理课程是认识与处置地理现象的工具,体育课程是强身健体的工具,音乐课程是娱悦心性的工具,美术课程是提高审美素养的工具,等等。总之,各门课程,各种知识技能都是人们认识与处置自然现象或社会事务的工具,都是为了提升人们善假于物的能力。这样看来,工具性并不是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个性,而是各门课程都具有的共性。 
  再说,“工具性”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如果不用比喻的说法,还原它的本意,就语文课程而言,就应该说成“语文是一种最重要的交际手段”,或“语文是一种最重要的交际方式”等。可见“工具”一词可以用,也可以不用,而“交际”一词则非用不可。人们常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中最关键的词,最核心的意思,是“交际”而不是“工具”。这就表明了“交际性”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性质。中小学诸多课程作为学生认识和处置自然现象和社会事务以促进自身发展成长的基础工具,专事交际的功能则是语文之外的其他课程所没有的(外语除外,因为外语课程也是另一语种的语文课程)。专事交际的功能既为语文课程所独有,那么这种专职的交际性当然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基本性质。再从严格的科学性来讲,要为某一事物下定义,揭示其特有的基本性质,应当忌用比喻词。因为再好的比喻,其喻体也只能凸显本体某一方面的特点,而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本体。新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之说,虽然早已为不少人所认同,所习用,但仔细推敲起来,用“工具性”来为语文课程定性,却是犯了不能用喻体词来取代本体词为事物定性的忌讳。如果硬要这样做,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讲,是用形象思维取代了抽象思维;从语言学的角度讲,是用文学语言取代了科学语言;从逻辑学的角度讲,是用喻体词“工具性”取代了本体词“交际性”,这样一来,就在不知不觉中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不能说所谓的“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性质。 
  再说所谓的“人文性”是不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种特有属性呢?答案也是否定的。究竟什么是“人文性”,至今还是一个谁也说不清楚的泛概念。这诚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其内涵和外延究竟如何,似乎还没有比较确切的界说”,“连新课标的研制者都说不大清楚”(钱梦龙《语文教学,何必谈“性”》)。的确,究竟什么是“人文性”,笔者查阅了多种辞书和有关论著,都没人给予确切的界定。试想,一个连自身都模糊不清的泛概念,怎么可以用来为别的事物定性呢?在“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里,其中的“交际”,当然是指思想的交流与沟通。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思想是语言的精神内涵,二者互为里表,融为一体。要说“统一”,当然是“交际性与思想性相统一”,而不是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是多么浅显明白的道理。既然如此,又何必把“思想性”这一人皆熟悉,通俗易懂,长期习用的词弃置一边,而偏要使用“人文性”这一至今还界定不清的模糊概念呢?这岂不是有点为了赶时髦而不避模糊之嫌吗? 
  对于“人文性”,笔者查阅了多种辞书,未找到这一词条。但在《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中查到了“人文”一词。二者对“人文”的释义均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既然是“各种文化现象”,自然涵盖了作为软文化基础形态的所有课程,尤其是诸如政治、历史、音乐、美术等这些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各门课程。而语文课程与各门课程互相贯通,它是观念文化(软文化)的综合形态,而其他课程则是观念文化的单一形态。“综合”相对于“单一”,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又一个显著区别。这一区别,使语文课程较之其他课程,有更丰富的思想内涵,有更全面的育人价值。但这种区别只是“量”的差别,不是“性”的区分。由此可见,所谓的“人文性”(其实不如说“思想性”)也是诸多课程,尤其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各门课程都具有的共性,而不是语文课程独具的个性。尽管语文课程作为观念文化的综合形态,也是有别于单一形态的其他课程的重要属性,但不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有属性和基本性质,只有专职的交际性才是语文课程的特有属性、基本性质。总之,专职的交际性是语文的基本性质,丰富的思想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交际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综上所述,用“交际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来为语文课程定性,既凸显了它特有的“交际性”,又重视了它丰富的“思想性”;既抓住了事物的核心本质,又避免了认识事物的片面性;既坚持了语文课程根本性质的一元论,又确认了语文课程属性的多样性;既强调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现代语文教育新理念,又继承并弘扬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悠久传统;既返璞归真,解除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迷惘困惑,又准确无误,完全符合语文课程的实际。 
  由于在语文课程的定性问题上,长期纷争,纠缠不清,于是有的论者提出:“语文课程难道非定性不可吗?”“与其在定性难题上来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绕来绕去,绕到最后仍然糊里糊涂”,倒不如“不再定性”,“而直接面对‘为何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些问题”(钱梦龙《语文教学,何必谈“性”》)。笔者认为,准确地为语文课程定性是语文课程研究中一个不能回避的根本问题,它是正确解决语文教学中许多具体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不能因为讨论中长期存在着诸多纷争或出现过这样那样一些偏颇,就因噎废食,见“性”生厌,谈“性”发怵,望“性”却步,避“性”不议。其实,只要不再用至今界定不清的模糊概念,故布疑云迷阵;而是改用通俗明白的词语,还“性”以朴实本真的原貌,这样的定“性”,对于促进语文教学许多具体问题的解决,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有益的。笔者坚信,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正确认定,只要我们坚持从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实际出发,不断群策群力,切磋探讨,集思广益,拾遗补阙,就不会一直“糊里糊涂”下去,定能够逐步达成广泛共识,获得客观正确的令人满意的明确回答。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