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课堂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1/13 9:10:02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48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570字。
   也谈课堂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宁波信懋学校     周开亲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性质虽然已经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确定,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并不意味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唯一一种正确的形态,或者要在一堂课中两者并重。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因课而异”,抛开工具人文之争,不求一堂课的面面俱到,而要着眼于整个学习阶段,既注重语言能力培养,重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同步发展,又注重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健康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指出,在具体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非壁垒分明,遥如两极。                      
关键词:课堂教学,工具性,人文性
钱梦龙说过:“一位语文教师,如果确实教得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民族语,能读会写、能言善听,则厥功至伟,此外还有什么呢?”韩军曾发问道:“语文教育到底应着重于语言技术之应用,还是应着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或者说透一点,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门语言技术应用性课程,还是一门精神奠基课程?”然后斩钉截铁地回答:“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像上面这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在语文界似乎从未停止。而对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来说,自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尽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成为一种共识,但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却有颇多迷惑与分歧。近几年许多优质课、观摩课后的评棵时,经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这节课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却没有体现工具性,抑或相反。记得宁波万里学校的干国祥老师在慈溪某中学上《斑羚飞渡》一课,在干老师有效引导下,师生互动良好,学生思维活跃,整堂课充满了思想与情感的激荡与流淌。课后,干老师的这堂课成了评课的风暴中心,赞誉的称为“耳目一新,给语文课注如强烈的思辩色彩,人文色彩”,“语文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等等,批评的则认为“没有体现工具性”,“虽然从文本出发,但是如同哲学课,主题活动课”,褒贬的依据便是人文与工具之争。由此,我发现对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个问题,有一些老师陷入了误区,那就是以为一堂语文课必要其既明显体现工具性,又明显体现人文性。
其实,做到这样的“折衷”或者“全面”有些课完全可以,但堂堂课如此我觉得不太现实。“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从大语文的角度来说的,并非针对一堂课。湖南师大的程达老师从现代语文终身教育的观点出发,就曾提出语文课堂学习小学侧重汉语文字,中学侧重汉语文章,大学侧重汉语文学。显然,从一个人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过程看越是在学习的起始阶段,语文的工具特点越鲜明,越是在高级阶段,语文的人文精神越凸现。评价一个老师的课,单凭一堂课就作结论,有失偏颇。因为小至一个单元,大到整整三年,语文老师要给学生的既有知识、技能,又有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等,“教学有法,亦无定法”,只要依据具体的课型,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因课而异”,可以是一堂课的知识技能的讲授训练,也可以是一堂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启迪、熏陶。只要这堂课从语言文字出发,从文本出发,老师成了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对文本的解读既到位又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或开拓了视野,激荡了思想,都是一堂值得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