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感恩化为大爱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刘次林  时间:2008/5/27 10:23:18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1055
  编者按:四川汶川地震,数万生命顷刻凋零,百万灾民丧失家园。多少家庭破镜难圆,多少稚子变成孤儿!此诚我同胞之大不幸也。
  中华民族是最有韧性的民族。在灾难面前,我们喊出的是:“中国,加油!”“汶川,挺住!”有13亿颗火热而团结的心,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前进的步伐。我们坚信,毁坏的家园会尽快重建,倒塌的楼房会再次昂然矗立。一切看得见的损失将会很快被弥补。
  但是,难以抚平的是灾难造成的心灵创伤。唐山大地震已过去三十多年,但仍是某些幸存者挥之不去的阴影,“唐山”成了他们心灵的禁地。汶川地震也会给许多心灵投下阴霾。灾后重建,尤其是教育、精神层面的重建显得特别重要。让我们以更人道的方式呵护那些受伤的心灵,用爱温暖他们,用希望唤醒他们。让他们懂得生命,让他们坚强,让他们欣赏生命,让他们重新歌唱。也让我们一起体验,付出我们的爱和思考。
  关键词:感恩
  我们应该创造出一种宽松的生活氛围,使他们“忘记”过去的灾难和“债务”,重新以一个平常人的心情安静地生活。 
  把感恩化为大爱 
  四川汶川地震,见证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和无力,也见证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伟大和力量。无数灾民就是在这种伟大力量下获得了新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死者已逝,生者感怀。幸存者体验到了各种极度的情感,惊恐、悲恸、懊悔、愧疚、庆幸,更有无限感恩。然而,我们并不希望这种如山的恩情成为这些幸存者的道德负担。他们内心很容易产生欠疚感,如果得不到健康的释放,很可能郁结成某种道德心理上的障碍。为了避免这种后果,积极的办法便是知恩图报。
  但是,汶川地震的救援者身份相当复杂,有同陷废墟的难友,有舍身相护的亲人,有素不相识的国内外志愿者,有倾力相救的医护人员,有冲锋在前的军警战士,更有全国各地的同胞。他们几乎没有办法直接给予报答,怎么办?
  鼓励他们给身边的人倾诉内心的感恩之情。让他们采取口头、书面、写博客等方式倾诉自己的遭灾经历、被救过程和感恩之心。倾听者即使不是“施恩者”,也应认可、接受他们的感恩,使他们的感受获得确证、心情得到接纳。通过宣泄郁结的情绪,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心理的平衡。
  创造条件使他们做力所能及的施恩活动。他们接受了太多恩情,如果能够创造条件让他们给其他人施恩,他们就可以表达内心的爱,体验到自身的力量以及生活的幸福。
  引导他们泛化感恩对象。绝大多数援助人都不为他们所知,他们无法直接表达感恩之心。但是可以引导他们把感恩对象泛化到普遍的社会,通过为社会作贡献表达对所有恩人的回报。
  养成感恩的心境。劫后余生的幸存者更能够感受到,正是社会的关爱才使得他们活了下来。所以,他们更容易产生道德联系感。由此,他们便会对这个世界心怀感激,泛化的感激体验逐渐“陶冶”出敏于感恩的性格,并使感恩成为他们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不要以恩情伤害他们的自尊。在这些幸存者的日后生活中,我们不能反复提及他们过去接受社会恩情的历史,即使出于好意和爱心,这样很容易使他们反复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情感“债务”,把他们拖回到歉疚和卑微之中。这不利于恢复他们的自尊。不小心的爱心关怀很可能被体验为歧视和伤害。我们应该创造出一种宽松的生活氛围,使他们“忘记”过去的灾难和“债务”,重新以一个平常人的心情安静地生活。平常地对待“异常”的人,“无视”他们过去在灾难中享用的恩情,也许正是大爱的真义。
  不要因感恩而丧失道德正义感。由于受恩之人在情感上亏欠于对方,他们在“恩人”面前很难处于平等的地位,也不容易理性地处理与施恩者的关系,即使施恩者有过失,他们可能也不愿意公正地批评。同时,可能会有些人用恩情“堵住”他们的理性批评。其实,他们与其他公民一样,都应该具备道德正义感,正如斯宾诺莎说的,不能因为欠了某人的情就忘记了对他及其他人的责任,这不是忘恩负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