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三部曲
作者:佚名 时间:2008/6/9 16:02: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366
要想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同学门都认为语文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灵活性差,知识太死。其实不然,语文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因而语文具有最便于自学的突出特点。二是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不仅文章,就连我们民族的文字也个个充满着感情色彩。教师带着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学,才有可能学好。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学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愿意之一。三是灵活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的,是相对而言的。学习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机械死板的学。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掌握语文这门学科呢?
一、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为了巩固知识,你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的更牢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注意课外积累。
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希望你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现在开始,长期坚持,以日积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
如何学好语文:
要学好语文,首先要知道语文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上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告诉我们:语文不仅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历史深厚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学语文,远远不只是学“工具”,而且还应广泛地吸收人类的文化,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一个精神底子,也就是说学语文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既然学语文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还必须明白“语文素养”到底包括哪些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及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由上可知,学习语文除了要不断提高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之外,还必须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进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使自己逐步形成具有良好个性和文化品位的人。基于以上分析,我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学习语文的建议:
一 、要认真上好语文课。
怎样才算认真上好语文课呢?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自己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讲,把老师讲的全部记下来就算是认真上好语文课了。其实不然,要认真上好语文课,首先就要把上语文课当作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和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既然如此,在上课之前,首先必须要先预习,弄清这节课中哪些问题自己已经懂得或自己虽不懂但自己能想办法解决,哪些问题自己不懂而又无法解决的,就要把它记下来或做上记号,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课上要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共同探讨,积极思考,合作解决。不是把老师讲的统统记下来,而是有选择地记,记那些自己不懂的或自己需要的东西(因为老师讲课时,为了照顾大多数同学,必然会讲一些自己已经懂得而其它同学不一定懂的东西)。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课时一定要积极大胆地质疑,把你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难题及上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不要害羞或怕同学们笑话。可以这样说,在一节课中,你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你这节课学得越认真。
二、要养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
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单靠上好语文课,学好教科书上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多去书店或图书馆逛逛。因为语文素养中所说的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品德修养、审美情趣都依赖于广泛的阅读。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只有在广泛的阅读中,才能使自己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从而培育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及审美情趣,使自己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在小学、初中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你达到了吗?如果还没有,那就赶快去读吧!
谈到读书,同学们就会问:书这么多,我们到底首先应该读哪些书?的确,古今中外的书这么多,一个人一辈子都不可能把所有的书看完,也不可能看懂所有的书。我个人认为,一般中小学生能看懂常见的习用的书籍、报刊、杂志即可,如各科的参考书,关于当前国际、国内人们普遍关心的种种问题的书报,关于个人修养的书,关于文学的书以及老师推荐的书。对于那些专业性很强的书,待到今后考上大学,搞专业研究时再读不迟。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人一辈子需用的事,要养成一种长期阅读的习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没有用的,只有经常阅读,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不被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所淘汰,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
三、要养成勤写作的习惯。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过程中,除了要不断地广泛地阅读,通过阅读吸收人家的经验思想情感,而且有时需要用文字发表自己的经验思想情感,这就需要写作。写作其实是人的一种生命需要,就像你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不知同学们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碰到一些使自己特别高兴或非常伤心的事,这时非拿笔把它写下来,心里才觉得舒服些,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平时要经常地写,不断地练。记日记就是一种练笔的好形式。把你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一篇篇文章,拿去发表,这确实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我们学校创办《长青藤》文学期刊也就是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发表自己作品,享受创作成果的喜悦的地方。总之,不要把写作当作是老师强迫自己要做的事,而要把写作当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一种享受,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进而形成习惯。一旦这种好习惯养成了,你将受益终生。
四、不专为考试而学习。
这是一个学习目的的问题,前面已经讲到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使自己将来成为一个有个性、有品位的人。那么我们就应该把学习语文当作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将来生存之必须,不管老师考与不考都要认真地去学,只有抱着这样的思想,你阅读时才不会只读教科书上要考的文章,不去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你才不会明天要考试了就拼命地猛读,考完之后,就束之高阁。
怎样学好语文- -
"一把钥匙配一把锁",这是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高中的课程比较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特点,学习方法决不可能千篇一律。最好是能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找出这门学科的规律,获得入门的途径,再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不同学科不同的学习方式。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们必须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归纳改进,摸索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
有的人说考语文要凭运气,也有的人说要看感觉。运气好或者感觉对的话,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甚至有可能爆个冷门。刚开始我也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每到考语文之前就要"酝酿"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谓的"感觉"。后来,通过与几个同学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师兄师姐们介绍学习经验的书,我渐渐觉得,学语文,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的。
首先,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我比较喜欢看像《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看《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独到的观点,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是否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它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人生体会。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看《读者》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更何况,它也是我们放松自己的好伴侣。
看《散文》,是通过语文老师的介绍。教我语文的陈武老师是一位文学功底很深的人。他的课真正花在课本上的时间并不多,他更愿意教我们一些从课本里引出来的知识。三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是文学修养方面提高不少。记得当初他向我们推荐《散文》时,没有说太多,只有几个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书气自华。"于是我开始学着欣赏《散文》。刚开始时,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后来,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我仿佛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一段很普通的经历到了作家笔下,却完全可以获得诗一般的美感。我喜欢反反复复地读那些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文字,直到把它们背下,然后不经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笔果然有了提高。同时,通过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觉我就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在做文字表述题的时候特别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确。
此外,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记得高三那年,老师让语文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语或容易出错的词语、容易读错的字等,下课后大家都会自觉地去看一看,一些细心的同学还会把它们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到高三下学期做模拟试卷时,我们班同学在这种题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
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语文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除了个别"感觉"突然变得特别好的之外,平时是怎样的水平,高考就会考得怎样。与其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着"奇迹"出现,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功夫练到家。考前语文基本上是没什么好复习的,但也不是完全放弃,你可以在复习的间隙看看文学常识,翻翻杂志什么的,或者做一两份模拟试卷,保持对题型的熟悉程度也就足够了。最重要的还是信心问题,千万不要因为平时语文成绩不稳定就对自己失去信心,放下一切的包袱,你一定会在高考考场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语文,有人认为语文最难,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似乎无论他们再怎么努力,起色似乎不大,总的感觉就像是有力无处使,也就是物理中的"不受力","做功为0",事实上,这是由语文自身的转点决定的,语文知识面宽,什么学、词、句、段的分析,什么名言警名等等都包括在里面,而语文考试时不可能什么都考到,因此一些同学在往语文上下功夫时,由于坚持时间不长,过于急躁往往收效不大,甚至毫不起色,对此,我有深刻认识,曾记得高中时,我语文最差,每次考试都是100多一点,在高三第二期第一次模拟中我语文竞然才96分(班上倒数第8),后来,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我每天坚持阅读一定的优秀短文以增强语感,同时每隔一天做一篇作文,当时我是怎么阅读作文的呢?很简单,每天晨读时,我都会抓出一些自以为good的文章的声朗读,声音越大越好,还有写作文,开始时,我模仿人家的写,甚至干脆"抄袭",其实抄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通过抄,你就可以体会一篇好的作文它是怎样组织结构的,怎样构思的,怎样谴词造句的。就这样,经过我不懈的努力,当然开始时,没多大用(表面上),但是,在最后的模拟一、二、三中,我的语文成绩分别是126、127、以至在高考中我的语文得了131分,从而保证了语文的不失败,为进入清华奠定了最好的一步,所以在最后我总结――学语文有二个字的秘诀――"坚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