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使用教材,让语文充满活力
作者:佚名 时间:2008/6/2 16:31:5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751
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但一套相对静止的教材永远无法承载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而且,我们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大多停留于就教材说教材,使原本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变得呆板枯燥,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本校的学生特点、根据《课标》的精神、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创造性她使用教材,以便更有利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一、为什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 理论依据
《课标》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来实现这些目标,教材一定的程度上是静止的,而我们又基本上是通过教材来发展实现这些能力和目标,因此我们只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 现实要求
因为语文的这个特点涉及面多而广,考察时,综合性又比较强,主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不少同学感到无从着手。高考所考题目都出自课外,源于课内。从大的方面讲,语文无所不在,无处不有,随时随地都能学到语文,也随时随处都能考语文,但这些绝大部分都能从语文课本中找到依据;从小的方面看,任何一篇语文课文都是一个“具体面微”的语文世界———字词句篇语修逻自然入文等等,无不齐备。打开任何一篇课文,都可以学到语文。二是要从课文中获得正确的语感。语感是语文最根本的要素,语感好了,不用多讲,更不用多练,一读就明白,一写就畅达;语感差了,越读越糊涂,越练越失误。从根本上说,语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更不是靠做题做出来的,而只能从自己阅读典范篇章中来,只能从阅读一篇篇精粹的文章的领略、感悟中来。三是近两年的高考题有向课内“靠拢”的趋势,这当然不是说会出课内的原段、原题,而是考题的出题思路,比之前些年明显靠近平时讲课的思路,以及平时课内训练的思路,这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导向。其实,和任何学科一样,虽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母语博大精深,出题千变万化,但总有一些东西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只要基础扎实,自能以不变应万变。一般来说,语文学习可以归纳为两点: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而无论是“得法”或“受益”,都离不开课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仅可以弥补教材因篇幅有限而产生的不足,补充教材中没有涉及到或不充分的部分,使教师更好地了解新教材的结构体系,学习掌握新教材所体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激发教师更深层次地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潜力,发挥出教师的创新精神;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二、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指教师或学生在把握《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课标》的思想融于教材,使静止的教材变为立体化、开放式的为学生服务的媒介,是教师和学生对教材进行的再创造。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和教材的设计理念、意图。有目的地去创造性使用教材,面不能凭空臆想、盲目地为创造性使用教材而“创造”。“创造”要为教学、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服务。在这样的前提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 在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吃透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扩写或缩写。进行仿写扩写或缩写既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语文高考是各方面能力的展现,高考的第六大题也体现了这一能力的要求。平常的学习中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教材来培养这些能力。高考语文成续拔尖者,很多能看出课文的影子。如2002 年高考江苏省优秀作文:《孔雀东南飞》就是课文形式的仿写。再如《, 项链》学习后,很多老师都要求学生续写,这也是创造性的使用课文为我们服务。
(二) 对比赏析
对比这一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够通过对比了解不同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如我们在教《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这两首诗歌时,把作者的爱情观作对比,一个是平等的,一个是无私的奉献,在对比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再如《沁园春•长沙》和《自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样可以从背景内容个人的性格等方面对比。明确要有一个好的性格。
(三) 延伸课文的思想内容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延伸其思想内容。比如我们在学习《我与地坛》,我们要把史铁生面对痛苦,直面挫折的顽强意志运用到生活中,我们要把苏轼的乐观豁达运用到生活中,我们要把屈原的爱国之心发扬光大。也就是说我们的德育教育不仅仅停留于课堂,还要深入心灵,拓展到身边的人事。
(四) 作为素材积累
积累大量素材有利于学生从众多的课文素材中获得启发,对拓展教材,拓展学习思路,拓展学法手段等都十分有益。学习中,不局限于教材,而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延伸、重组或创造;教学不局限于课堂,而是变教教材为使用教材,有利于我们文学素养的提高,提高写作能力。高考优秀作文大多能灵活使用课文作论据素材,学习、借鉴课文范文,是近年来的高考优秀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学习其中好的思路、语言,甚至可以借鉴里面的材料运用方法;同时,要总结自己的“范文”,写出、改出若干篇自己的成功习作,熟悉自己常用的审题、立意、选材、布局等等成功的做法,作为高考作文的“战备”。如:“在长江的上游,有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眼泪,也有李白扬帆荡桨的身影。或许,刘备与李白完全是两类入,一位是争逐天下的君王,一位则是周游天下的诗人。帝王将相自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诗人自成其千古文章,然而,长江以它的广博容纳了这一切。在清晨迎接李白嘹亮的吟唱,在傍晚又迎接刘备疲惫的马蹄。(浙江考生《山水文人看华
夏》)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近体诗的先驱者,以其杰出的贡献掀开了中国古代诗歌崭新的一页,引发了盛大辉煌的盛唐气象。(江苏考生《人生
三部曲》) 。“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因不与贵族合作死于屠刀之下,耿直不屈的脖颈中喷涌的鲜血化作了一条华贵美丽的“豹尾”,鞭打在一个腐朽王朝的脊背上,在那黯淡的夜空中留下了震天动地的绝晌。(江苏考生《暗夜的绝晌》) 。这些优秀高考作文无一不是课文的灵活运用。
(五) 改变课文形式
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在这样的需求下,改变课文形式,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比如我们的诗词学习,从《诗经》开始,最早就是用来歌唱的,今天我们何不“返璞归真”,以歌唱代替背诵。如《虞美人》《雨霖铃》等。让语文与音乐共舞,既可激发兴趣,又能得到艺术的熏陶,是一箭双雕甚至多雕,何乐而不为。再如京剧离我们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像《窦娥冤》把它变成话剧表演来领会课文教学目标。这样让枯燥的语文课充满兴趣和活力。
当然,创造性的使用课文还有很多方法,这里,仅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用到的一些常用的方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