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解题秘诀

作者:佚名  时间:2008/6/16 7:12:1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60
  古诗鉴赏是近几年来高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所选古诗文字较浅,切入角度较小,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究其原因是考生不知如何下手,且答题不规范。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能够训练有素,下面根据2007年高考古诗鉴赏题的问答类型,归纳几种模式,为2008年高考提供一些可操作的解题秘诀。
  一.技巧型题
  考查方式:①这首诗(两首诗或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并作简要分析。②从某个角度(如动与静、情与景、修辞等)来赏析这首诗。
  解题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解题秘诀: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运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解题示例:(1)(全国卷I第12题)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2)(安徽卷第12题)陈维崧《醉落魄•咏鹰》:“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二.内容型题
  考查方式;①关于这首诗(或两首诗),描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②与其他诗相比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解题提示;诗言志,即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认定诗词的感情,应分析诗词句子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相联系。
  解题秘诀: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内容,②抒发了什么情感:③如果两首诗比较,还要找出它们的异同。
  解题示例:
  (1)(全国新课标卷第8题)刘一止《小斋即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哪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2)(辽宁卷第15题)主维《秋夜独坐》(节选):“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周弼《夜深》:“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①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②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①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②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的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的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三.语言型题
  考查方式:①对诗中的某句(字)有不同的版本,你认为哪一句(字)更妙,为什么?②分析某字或某句在诗中的作用。③两首诗中部有相同的字,它们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是否相同?
  解旺提示: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解题秘诀:①肯定哪一个:宇(句)好或更好;②解释该字(句)在诗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结合全诗,点出该字(句)在诗中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观点。
  解题示例:
  (1)(广东卷第10题)林景熙《溪亭》:“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材术效果。
  答: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环境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2)(全国卷Ⅱ第12题)王维《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四.意境型题
  考查方式:①诗中以什么为主要意象进行描写。②诗中的某两句是如何营造意境的。③简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意境的。
  解题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客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过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仕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
  问题。
  解题秘诀:①找出诗中的意象;②展开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意境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示例:
  (1)(全国卷Ⅱ第12题)王维《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2)(北京卷第12题)《苯苦》:“采采苯苜,薄言采之。采采苯苜,薄言有之。采采苯苜,薄言掇之。采采苯苜,薄言捋之。采采苯苜,薄言桔之。采黥苜,薄言獭之。”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诵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阳光明媚的春日,平原旷野之上,三三五五的农家女子,沐着和煦的清风,一边欢欢喜喜地采撷着嫩绿的车前草,一边唱着“采采苯苫”的歌谣,余音袅袅,忽断忽续,那是怎样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
  上面针对2007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归纳了几种题型,并做了相应的提示及示例,但在2008高考具体鉴赏作答时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