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
作者:湖南省炎陵县第一中学 吴洪波 戴诗金 时间:2008/7/29 8:00: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09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和高考考题的特点,文言文的复习还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回归课本,归类识记
高考文言虚词客观选择题的4个选项一般由4组8个例句构成。每组两个句子均是一个来自阅读材料,一个来自中学课文,以便两两比较异同,考查考生用所学的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题靠近教材,注重迁移和比较能力的考查,所以文言虚词的复习的首要环节就是回归课本,熟悉课文,对中学教材中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归类识记。这既有利于使其复杂的用法条理化、系统化,也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文言虚词的归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点面结合。不仅要全面、系统归纳《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的不同用法,也要适当归纳中学教材中常出现的其他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
二要辨明用法。常见的不同用法学生还是能辨析得出,难就难在虚词的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的辨析。如:
①上与《诗经》《周易》同风(曾国藩《〈湖南文征〉序》)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③不赂者以赂者丧
④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①②句的“与”都译为“和”“同”,但①句的“与”是介词,因为①句省略的主语是屈原的《离骚》和周敦颐的说理文章,“与”跟《诗经》《周易》构成介宾结构修饰“同风”;而②句的“与”是连词,因为“苏子”与“客”都作主语,二者调换前后位置,其意义不变。③④的“以”都译为“因为”,但③句的“以”是介词,因为“以”与“赂者”构成介宾结构,只介绍了“不赂者丧”的原因;而④句的“以”是连词,因为“以”所介绍的原因已构成了一个分句,其“因”导致的“果”是“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三要注意特殊。如兼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作兼词的“诸”,用在句中相当于“之于”,兼有代词和介词的作用,如“投诸渤海之尾”;用在疑问句句末相当于“之乎”,兼有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的作用,如“不知有诸?”像这样的兼词,中学教材中还有“焉”(青麻头伏焉)、盍(盍各言尔志?)等。又如单音双音,“无论”“可以”现代汉语是个双音词,古汉语常是两个单音词,分别译为“不要说”“可以凭借”。归类复习时需仔细分辨,这样考试起来,才不会以今律古。
四要有典型性。归类时应精选典型的例句,即精选文言虚词意义用法明确单一的句子,而不要选那些词义、用法尚有争议的句子。这样既可以突出重点,减少不必要的识记,还可克服解题的盲目性,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因为入选作为高考题考查的文言虚词都是典型的,高考绝对不会拿一个有争议的文言虚词来考查。
文言虚词的归类,既可以以词为纲,这样便于掌握用法,如“其”中学教材中出现的用法,作代词的有人称代词(含一、二、三人称)和指示代词等六个义项;作连词的有表假设和表选择两个义项;作副词的有表推测、希望或祈使、反问、商量语气等四个义项。也可以以类为纲,这样便于比较异同,如最常见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们”或“我的”“我们的”有“我”“吾”“余”“予”等。
二、强化训练,注重迁移
根据已知推断未知是解析文言虚词高考题的基本方法。“回归教材,归类识记”为解题解决了“已知”的问题,解题时一见课文句子及句中文言虚词就知道它来自何课文是何用法,这只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推未知”。如何推?关键是强化训练,在训练中培养比较异同能力和迁移能力。2007年湖南卷的第11题: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故燕王欲结于君
A项的第②句出自《齐桓由晋文之事》,它和文中 “之”的意义用法相同,都作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 B项的第②句出自《报任安书》,“其”译为“自己”,指代司马迁;文中的“其”应译为“那”,指代“言”。 C项第2句出自《师说》,“则”表转折,可译为“却”;文中的“则”表假设,可译为“那么”。D项第②句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于”作介词,可译为“同”,文中的“于”表比较,可译为“比”。由此可断定:正确答案为A。
训练迁移过程中,还应突出重点。所谓重点,相对于中学语文教材常见的文言虚词来说,应重点复习掌握好《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因为高考所考的文言虚词都在此范围内;相对于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来说,又应重点复习掌握其用法复杂的,因为用法复杂考查的次数较多,如2007年高考的试卷中“以”考查了10次,“于”7次,“之”“而”6次,“则”“所”“其”也有3次之多。
三、补上语法,突破难点
淡化语法教学的弊端,在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中表现的比较突出。不少学生连句子的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都分不清,更不用说复杂的单句、复句了。而文言虚词中有不少用法都与语法有关,如“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所有这些都需借助语法知识才能辩识出来。因此,补上语法知识就显得十分必要,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语法,才能突破难点,举一反三,提高辨析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
辨析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提高了,文言文翻译的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陈寿《隆中对》),这一句只有明白“孤有孔明”与“鱼有水”分别是主谓短语作主语、宾语,才能知道句中的两个“之”都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化主谓句为主谓短语。如果翻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只有借助语法知识能辩识句中“之”“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才能将原文译得通畅(全句可译为“那小丘上突兀耸立露出地面呈现出奇形怪状的石头几乎不可胜数”)。
作者:吴洪波(特级教师) 戴诗金
单位:湖南省炎陵县第一中学
邮编:412500
手机:13775377546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